重游八百年的盧溝橋
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出來,再轉回宛平城西門,城門正對著的就是舉世聞名的盧溝橋,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其他三個為河北趙州橋、福建泉州洛陽橋和廣東潮州廣濟橋)。盧溝橋建成于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橋。游客門票20元,當地居民則憑證件免費通行。記憶中老陳上一次到盧溝橋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
盧溝橋因橫跨盧溝而得名,但在地圖上看這里現在叫“永定河”。在網上查過資料才得知,原來盧溝之名始于唐代,因其水混濁,又稱作小黃河、墨水河等,因河水經常泛濫,河道遷移不定,故又稱為無定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巡撫于成龍等把盧溝河大加疏浚,并筑長堤防水,改名永定河,盧溝之名遂廢。
東廣場南側的一組雕塑描繪了當初修建盧溝橋時的艱辛場面。雕刻石獅子雕塑。
搬運巨石雕塑。
搬抬巨石和監工雕塑。
推車。
八門大炮。
有一個關于盧溝橋的歇后語是:“盧溝橋過駱駝----早晚多”。這是因為過去北京的運輸工具主要靠駱駝,而盧溝橋又是北京西南的咽喉要道,那時從盧溝橋進城到廣安門需半天的時間。因此從房山一帶進京的駱駝馱子,一般都要在頭一天傍晚趕到盧溝橋頭的宛平城,第二天一早起程,中午再趕到廣安門,然后進城卸貨或做買賣。從北京南下的駱駝馱子也要趕在傍晚前住在宛平城,第二天早晨再繼續南行,所以盧溝橋頭每天早晚都響著絡繹不絕的駝鈴聲。“出了關廂到灣子,小井大井見盧溝。盧溝橋上歇個腳兒,三十里地到良鄉。------”這首童謠,唱的就是盧溝橋自古就為商賈通衢的要道。
如今盧溝橋東廣場北側的一組雕塑描寫的就是當時的場景。
畫壁上詞曰:“瓊花塢 盧溝殘月西山曉 西山曉 龍踞虎盤 水圍山繞 昭王一去音塵杳遙憐弓劍行人老 行人老 黃金臺上幾番秋草”。
商賈通衢雕塑。
外鄉人雕塑。
先溜達到廣場北面的玉尺亭,為元太保劉秉忠墓址。劉秉忠(1216—1274),中國元代政治家,作家,城市規劃專家。字仲晦,原名侃。邢州(今河北邢臺)人。曾為僧,法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寵任益隆,曾經位至三公,官居太保。
亭子里的木梁上有著色彩鮮艷的圖畫,與頤和園的長廊風格類似。
亭子邊的石仲翁已殘缺不全,但仍默默地守候在墓址前。
精美的石碑雕龍碑首。
盧溝橋橋東馬路北側的“康熙重修盧溝橋碑”,碑文記載了康熙八年(1679年)重修盧溝橋的情況。
盧溝橋的兩端攔板盡頭,東邊雕著伏地的石獅,西邊雕有垂首的石象,用頭頂住了最后的石欄桿,形態古樸,象征著大橋固若金湯,堅實無比。
大象頂橋。
在盧溝橋兩端入橋口的兩側,共立有四根石制的華表和四塊石碑。華表形式與天安門前的華表相似,但在雕刻與裝飾上有所不同。上置石獅的方向,橋東者向東,橋西者向西。石碑高大雄偉,雕刻精良,東西二側遙相呼應,為壯麗的盧溝橋增色不少。
關于盧溝橋,最出名的當屬“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句諺語。許多游人曾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繚亂,最終只好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應該說已“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盧溝橋的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可盧溝橋景區簡介里卻是501個)。但這是否就為盧溝橋獅子的真正數量呢,誰也不敢打保票。因為大獅子身上有眾多的小獅子,而其他位置則或單只雄獅或雌獅帶著小獅,千姿百態,大的有十余厘米,小的僅幾厘米,確實很難數清楚。
橋上石欄獅子望柱共有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望柱中間嵌有279塊欄板,欄板內側與橋面外側均雕有寶瓶、云紋等圖案。可惜現在都用鐵欄桿圍起來,不能最近距離地觀賞了。
這些石獅蹲伏起臥,千姿百態,形態逼真,神態各異,沒有完全相同的,堪稱石雕藝術的精品,而整座橋就是石雕藝術的長廊。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中曾對此有過極為生動的描述:“------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只石獅,高豎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
經過八百多年的時代變遷,這些獅子經歷了金、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幾個時期的修補,如今大部分石獅是明、清兩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了。通過這些融匯了不同時期藝術特征和風格的獅子雕刻,可以了解我國石雕藝術的發展潮流,如今的盧溝橋已成為一座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博物館。
盧溝橋東面雁翅橋面北側的“盧溝曉月碑”。碑上刻有乾隆御筆“盧溝曉月”四字,并刻乾隆所作盧溝詩。碑心兩側及四邊均為浮雕龍紋圖案,碑首為一個四柱式的寶蓋頂子。碑的形制與北海瓊島春陰碑、頤和園萬壽山碑的碑首相似,碑亭同乾隆察永定河碑亭相同。這種造型和雕飾,在北京獨樹一幟。傳說每當五更天曉、月兒西沉之時,別處所見到的月色均不如盧溝橋的月色佳美嫵媚,因此在金代即被稱作“盧溝曉月”,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碑之側面。
盧溝橋中央,特意為了游客參觀而保留下來的的一段舊橋面遺址。
盧溝橋西頭雁翅橋面北側的“乾隆察永定河碑亭”。下為須彌座,座上雕刻精美的二龍戲珠圖案。此碑亭平面為正方形,基臺石砌,四角立漢白玉石龍柱四根,柱上刻精致盤龍、山石和波濤云氣,柱子之間有石額仿相連,上雕花紋。
“乾隆重葺盧溝橋碑”,刻有乾隆御筆《重葺盧溝橋記》,記載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葺盧溝橋的經過。
古渡千秋。背面為盧溝橋修繕暨建成八百周年碑記,1992年9月10日所立。
“曉月閣”紀念品商店。
盧溝橋雁翅橋的橋面,最遠處為宛平城的西門。
往回走時繼續拍拍橋南面的,這些不同年代、不同形態、栩栩如生,顏色深淺不一的石獅。
符氏酒亭。
酒亭前的雕龍石書。
篷車。
最后在盧溝橋歷史博物館里轉了10分鐘。
斬龍劍。這是指盧溝橋橋墩俯視平面形狀呈船形,橋墩迎水面修筑了楔形的“分水尖”,長度4.5米~5.2米不等,約占橋墩尺寸的十分之四。每個分水尖上還分別安置一根約26厘米邊長的三角鐵柱,俗稱“斬龍劍”,用以迎擊流水、冰凌,保護橋墩。
展覽第一部分 科學之橋。
盧溝橋不愧是建筑史上的精品之作,其建筑之宏偉,設計之精巧,藝術之精美堪稱當時之最。其中橋墩和基座的設計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包括“石造聯拱”、“鐵銀錠榫”和“斬龍劍”等。
石造聯拱,是指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每一橋墩都肩挑兩拱,拱拱相聯,構成一個整體,共同承受整個石橋的負重。盧溝橋共計11孔,全長266.5米,橋面寬8米,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拱橋。
鐵銀錠榫,是指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石與石之間,都嵌以帶棱帶角的鐵銀錠榫,把兩石緊緊地連在一起。
“石造聯拱”、“鐵銀錠榫”和“斬龍劍”的運用,使得這座石橋在波濤洶涌的“小黃河”中屹立了近八百年,而橋的基礎從來沒有重修過。盧溝橋具有較大的承載能力,經試驗曾通過429噸的大型平板車而無恙,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建橋技術。當然為了保護古橋,現在只允許行人通過。
盧溝橋修建完成約100年之后,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親歷此橋,在其所著轟動歐洲的游記《馬可波羅行記中》中有這么一段精彩的描寫:“河上有一美麗的大橋,各處橋梁之美鮮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實說,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從那以后,盧溝橋隨該書名揚海外,歐洲人則習慣稱盧溝橋為“馬可波羅橋”。
古渡追憶。此浮雕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再現了中國古代工匠在氣宇軒昂號喊聲中搬抬石料,精確測量,巧妙設計,建造聯拱石橋----盧溝橋的勞動場景,展示了勤勞的中國人民在橋梁建筑方面的創造智慧。
第二部分 藝術之橋。
盧溝橋詠詩碑廊。
第三部分 歷史之橋。
順治門(宛平城東門)石匾。
展覽結束語。
大刀雄風。此浮雕描繪了國民革命軍第29軍大刀隊揮舞大刀手刃日本鬼子的場景。憤怒的中國軍民,帶著滿腔的仇恨,搬起石頭,掄起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一時間,刀光如電,喊聲似雷,血光飛濺,殺聲震天!
橋頭小市。
里里外外逛了45分鐘,臨走之前再回首盧溝橋。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歷經八百多年風風雨雨的盧溝橋,是一座歷史的橋,一座藝術的橋,一座科學的橋,更是一座英雄的橋。
作者:北大老陳
關鍵字: 盧溝橋 宛平城 永定河 石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