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廟會
我對廟會的不感冒,是十多年前龍潭廟會的經歷導致的。
那時,期望中的民俗表演全停演了,整個龍潭湖公園上百個攤位都買著相同或雷同的小吃。土路在大風經過時,親密接觸著我的褲腿。在大風里吃的灌腸、喝的豆汁,都混雜著土腥味,挑釁著我的味蕾和腸胃。沒一會,就夢幻破滅了,從人潮中掙扎出來,帶著膝蓋以下變成了擦都擦不干凈的土色褲腿,拔腿逃離了龍潭廟會。
就像“創傷”沒有得到心理干預,之后的十多年,我拒絕廟會。
正月初四,爸爸說想去廟會,爸爸的要求我是不會拒絕的,所以,我們一家去了地壇廟會。選擇地壇廟會,因為它號稱“文化廟會”,既然“文化”,應該不會只吃吃喝喝。而且它是廟會傳統恢復得最早的北京廟會,以民俗、傳統特色而聞名。而且,即使廟會令我失望,至少地壇的紅墻碧瓦、壇臺殿堂是值得逛逛的。
事實上,今年的地壇廟會沒有辜負我,老北京風味小吃只占兩個攤位,其余的完全以年貨、民俗表演為主。
2010年地壇廟會吉祥物
北京傳統小吃
茶湯
在方澤壇內的表演有:仿清祭地表演、天橋絕活、東北風情二人轉 、巴蜀風韻川劇、皮影戲、綜藝演出、傳統手工藝、燈謎擂臺;在齋宮廣場有老北京人家;在風入松茶館有老北京傳統曲藝;在東門有拉洋片、民間花會表演;在西門有兒童木偶戲;在北門有百姓大戲節;園內的攤位賣著年貨。
其中,我很喜歡“ 草根皇帝”祭地,其實是仿乾隆盛世的祭地表演。向社會征集的“草根皇帝”,扮演乾隆參與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七的祭地表演,嚴格遵照乾隆皇帝的祭拜程序進行。
我們隨著人群等在齋宮外,不久,齋宮大門打開,首先出現的是威武莊重的儀仗隊,隨后乾隆皇帝的鑾駕被抬了出來。“草根皇帝”板著面孔,似乎想表現出一臉正氣來,但對于觀眾,他似乎過于嚴肅、刻板,于是人群中有人叫道:“皇帝笑一個”。人群隨著儀仗隊來到方澤壇,開始了祭地表演,在八佾舞中,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
仿清祭地表演
仿清祭地表演
仿清祭地表演
仿清祭地表演
仿清祭地表演
“ 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是理想四合院的寫照。地壇廟會的“老北京人家”重現北京四合院的風韻,堂屋內擺設著隔扇、條案、八仙桌、太師椅,堂屋外放著門墩、魚缸、石榴樹。不禁使我想起小時候的爺爺奶奶家。跪在太師椅上、一手扶著八仙桌、一手玩著條案上的雞毛撣子;春天看著院子里的小桃樹結出只能看不能吃的袖珍桃子;夏天,在葡萄架下找葉子里青蟲;初秋,乘爺爺奶奶午睡時偷葡萄吃;深秋,歡欣鼓舞地看著大人們從石榴樹上摘下比我的頭還大的石榴,熟得裂開了口,里面紫紅的石榴粒逗引著我的口水(孩子們一忍再忍,不敢偷吃,是因為石榴樹不像葡萄架那樣多產,它一年只結三、四顆石榴,少一顆都很扎眼);冬天,爺爺從葡萄架下大壇子里盛出腌好的雪里紅給我們吃。雖說我是瘦丫頭,不是胖丫頭,我的家還真是北京傳統院落,深深懷念中……
蹬技、車技、古彩戲法,天橋式摔跤,耍中幡、抖空竹等天橋絕活精彩刺激,可惜我沒能看全,我最喜歡的是口吐七彩,滿口的粉末噴出的煙霧變換著色彩,不時還有火花出現;煙霧吐盡,又從口中拉出幾段很長的彩帶,眼看著演員的小圓臉漸變成小尖臉,沒想到一個人的嘴里能塞進那么多的東西。
沒能把演出看全,原因嘛,就是天氣很冷,在臺下站久了,腳就凍得慌。 所以,我們這里看一會,就要走動走動,再去那里看一會。總體印象,所有的演出里,人氣較高的是天橋絕活、民間花會表演、川劇、二人轉,人氣爆棚的是仿清祭地表演。
地壇廟會綜藝演出
藏族舞蹈
武術
民樂
拉洋片
東北風舞臺
東北風舞臺
民俗
地壇廟會隨處可見賣風車、撥浪鼓的小販,他們甚至沒有攤位,就站著,手里晃動著風車、撥弄著撥浪鼓招攬生意。總覺得撥浪鼓是小孩的玩意,我讓爸爸給我買了一個風車。
幸運的是,今天的風很大,都不用刻意揮臂搖晃,就把它拿在手里,風車上的三對風輪就快速轉動起來,帶動三片小板翻轉,進而帶動三個小鼓槌敲響下面的三面小鼓,聲音響亮,很振奮情緒。
不幸的是,今天的風很大,一陣大風來襲,一個風輪飛離風車,再一個、又一個,不久,我的風車只剩一對風輪在轉,一面小鼓在敲了,不過,依然敲得響亮。忍痛將它丟進垃圾桶時,看見那里面已有很多同樣破損了的風車。哎!世事真難十全十美,沒風的時候它不轉不響,風大了就支離破碎。這也許是使人們懂得知足,懂得放棄的意思吧!
傳統冰糖葫蘆玩具插在洋年貨攤前
年貨攤
大紅燈籠高高掛
關鍵字: 儀仗隊 撥浪鼓 石榴樹 葡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