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上千古月
燕京八景中,本人認為名字最美的有兩處,一處是“西山晴雪”,另一處則是“盧溝曉月”了。
用“曉月”陪襯盧溝橋,的確是一位善于想象的藝術家的妙語。盧溝橋至京城三十余里,在交通不太發達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罷餞別酒,啟程上路,來到永定河畔已是夕陽西下之時了,行人們都得在盧溝橋附近投宿。留宿的客人,一覺醒來,已雞鳴三遍,洗漱登程,正是天空殘月倒掛,盧溝橋上月如霜之時,京城的雉堞若隱若現,西山的云翳似近似遠,大野無邊,黃流激奔。這樣的色彩,這樣的地點與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曉,景物雖然隨時有變,但若無雨雪的降臨,每月末五更頭的月亮,白石橋,大野,黃流,總可湊成一幅佳畫,渲染飄浮于行旅者的心靈深處,生發出多少反射的美感。鄒緝的《盧溝曉月》詩:“河橋殘月曉蒼蒼,照見盧溝野水黃。樹入平郊分淡靄,天空斷岸露微光。北趨禁闕神京近,南去征車客路長。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盡五更霜。”生動地描寫了這樣的歷史景象。
盧溝橋被全中國人所熟知,并不是因為景色有多美,而是因為“七七事變”的烽火歲月,讓所有的中國人都記住了一個地方:盧溝橋。當鬼子們在1937年的那個晚上踏上這座千年古橋時,美倫美奐的盧溝橋驟然變成了墳墓,月光下,戰火紛飛,熱血拋灑,盧溝橋上奮勇殺敵的怒吼聲拉開了八年抗戰的序幕。曾經含情脈脈、花間月下的“盧溝曉月”成了那場保衛家園戰爭的見證和中華兒女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象征。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墻上,還可見到當年日軍留下的彈痕印跡。
當戰爭的硝煙散盡,盧溝橋也早已恢復了它原有的寧靜,天高云淡間,枯黃的橋身倒映在灰藍色的冰面上,有一種說不出的迷離和渾厚。原本以為,盧溝橋的美麗早已是昨日黃花,但那些封存在詩畫中的絕句并非只是傳說中的離騷。雖然城市的擴張帶去了些許遺憾,雖然鐵欄和圍擋圈住了些許落寞,雖然清水不再遠山不現,但我還是喜歡這樣的意境,或許只是喜歡這僅有的一點滄桑感吧。
時光在變,年代在變,盧溝橋也在變,唯有照曜世間的那輪明月依然,它見證了輝煌,見證了嘶殺,也見證了屈辱和仇恨。
盧溝橋上千古月,警記歷史勿忘卻!
國畫中的《盧溝曉月》,遠山青幽,河流湍急,盧溝如帶……
在眾多詠盧溝曉月的詩篇中,明朝張元芳的《盧溝曉月》最具代表性:“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殘;天沒長河宮樹曉,月明芒草戌樓寒。參差闕角雙龍迫,迤邐盧溝匹馬看,萬戶雞鳴茅舍冷,遙瞻北極在云端”。
照片中的盧溝曉月
盧溝景區都被圍住了,想拍盧溝橋的全景還真難
曾經的路面很不平整,上面有很多車轍
盧溝曉月碑
雖不讓車輛通過,但盧溝橋還是溝通兩岸居民的捷徑,自行車和行人,來來往往
不遠處便是盧溝新橋了
這座古橋之所以著名,除了悠久的歷史之外,就要歸功于橋身兩側的幾百只石獅子了。它們形態各異,形狀奇巧,雕刻精美,堪稱中國古橋建筑中的一絕,所以就有了“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歇后語。
三頭獅子笑古今,喜歡這樣憨態可掬的造型
曾經的馬車
這就是當年的宛平城
城墻依然佇立
城門前的小商販
城門洞,層層疊疊
城門樓
宛平城里的古老建筑
關鍵字: 中國人 代表性 盧溝橋 宛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