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鐘鼓樓
北京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的北端,是元、明、清都城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鼓樓懸鐘,“晨鐘暮鼓”循律韻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度。清朝的衰亡,使鐘鼓樓逐漸失去了為古都報時的功能,擊鼓定更撞鐘報時的方法,于1924年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徹底廢止。
鐘樓外形樸實俊朗,通身是灰色的磚石,只在屋脊處飾有綠色琉璃瓦。雖樸實無華,但挺拔的姿態吸引著古今中外眾多游人的視線。報時用的大鐘懸掛于二層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兩側吊一根兩米長的圓木,供撞鐘使用。鐘高5.4米,體厚0.27米,重約63噸,是中國最重的大鐘。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純厚綿長,圓潤宏亮,京城內外方圓十數里均可聽見,春晚倒計時的鐘聲就是來自這里,親自得見,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
相對于鐘樓的素樸,紅色墻體的鼓樓就顯得鮮亮許多。二層樓上現有今人仿制的更鼓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隨著世事滄桑更鼓大部分遺失,前朝的更鼓早已消逝殆盡,現僅存大鼓一面,鼓高2.22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米,用整張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刀痕多處,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者的罪證。曾經輝煌的盛世洪鳴,現如今只留下一只無聲的鼓面。
雨霧天,站在鼓樓的檐廊之上,眼前蕩漾的京城風景,就如同是水墨一般:地安門大街在煙雨中向著南面悠悠地延伸而去,往前,是景山,再往前,就是氣勢雄渾的紫禁城。伴著天空中飄散的霧霽,身后沉默的鐘鼓樓似乎都在嗚嗚轟鳴,鼓聲陣陣,鐘聲悅耳,只是那前朝舊事,百年后,早已煙滅于歷史的紅塵之中,靜寂無聲。
鐘鼓樓夜色
月上鼓樓
鐘鼓樓附近的煙袋斜街
前海
鼓樓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木結構為主的古代建筑。
鼓樓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齊政樓”,后毀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毀于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重建宮室的同時,又重建了鼓樓。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樓遭雷擊被毀后重修。后又分別于清嘉慶五年、清光緒二十年、新中國成立后,對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上鼓樓的樓梯
鼓樓有擊鼓表演,只是我們去的不是時候,正好是中午休息時間,看不見擊鼓,只看見安靜的鼓
更鼓,古代報時器具。鼓樓內原有更鼓25面,1面主鼓,24面群鼓(因中國農歷二十四節令而設置),現僅殘存主鼓1面。鼓面有多處刀痕,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留下的罪證。
銅刻漏計時牌
鼓樓上遠觀皇城,由于當天天氣不好,云霧繚繞,只能隱約看見景山
霧中的什剎海
鐘樓高4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筑。
鐘樓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毀于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建,又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再次重建,兩年后竣工。重建時為了防止火災,整個建筑采用磚石梁拱券式結構。鐘樓南門正中矗立著“乾隆御制碑”詳細記載了當時修建鐘樓的情況。
鐘樓局部
報時用的鐘,當年皇帝的鬧鐘可真大
關鍵字: 什剎海 侵略者 八國聯軍 古代建筑 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