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關
在寧武縣。為內長城重要關隘。關城筑于明景泰元年,歷代修葺。三關鎮守總兵駐此。原轄邊墻20公里。內長城原來分三路,寧武關為中路,雁門關為東路,偏頭關為西路。《邊防考》謂:“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頭,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世。今關城已炬,兩側之長城遺跡尚存。寧武關,在今寧武縣城區。始建于明代中期,為歷史上著名的山西“三關(偏關、雁門、寧武關)之一。
據史料記載,寧武關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為萬里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因其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作用。故《邊防考》上說:“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世。現存關城舊址范圍分西關和東關兩部分,城墻依山勢而建,十分壯觀。據史書記載,明弘治十一年(1498)擴城七里。萬歷三十四年(1606)城墻砌磚,周長3567米。城中鼓樓為寧武關代表性建筑。周圍烽火臺峙立,氣勢雄偉。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為東進北京,在“寧武關與明軍進行了一場爭奪戰,史稱“寧武關之戰,擊敗鎮守雁門關的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今在寧武恢河東岸,仍有周遇吉之墓,為磚石所筑。
傳說寧武由鳳凰所變,故有“鳳凰城之稱,遇敵侵犯可神奇地飛走。但見城池猶如鳳身,城北華蓋山護城墩酷似鳳首,東西延伸的兩堡儼然鳳翅,南城之迎薰樓,正如高翹的鳳尾。雄居城中的鼓樓,堪稱鳳凰的心臟,使人產生美妙的聯想。
寧武關鼓樓,位于今寧武縣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觀為三層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頂,下置磚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氣勢宏偉。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武關在晉西北古城腳下,西挽管涔山,東攜云中山。兩脈山系伸展開來形成天然屏障。恢河自城關西南的分水嶺發源,繞城而過,向東北劈開一條漫長的峽谷。兩岸諸峰對峙,隘口奇險。若屯兵于此,北可擋朔州、大同之銳,南可護忻州、太原之安。兩側可策應雁門關、偏頭關之急,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寧武關始創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為太原五衛之左前衛。成化二年(1466年)筑城設關。統寧武、陽方、朔寧等十二堡。嘉靖十九年(1540年)配備三關總兵駐守。統領雁門關、偏頭關、寧武關三關軍務,為山西鎮。史稱“樓煩重鎮。至此,山西由原來大同一鎮變二鎮。
寧武關是由古寧武軍口命名的。《三關志middot;寧武地理總考》:“太原北去三百里有地名曰托蓮臺。即古寧武軍地也hellip;hellip;,自正統已巳(1439年)以來,邊防頗失嚴,虜有潛入寇此者。巡撫都御史李侃奏明朝廷,請置關。而以古軍名命為寧武關。
托蓮臺,在今陽方口鎮對面,河西村之南。最早記載于《尚書》,是一極為重要的隘口,號稱“三晉第一鎖鑰。宋代名將楊業受潘美、王 的抑制,不得已在此設計了一場伏擊戰。結果,王 、潘美先后自此撤去伏兵,致使楊業孤軍懸于遼兵包圍之中,全軍覆沒,以身殉國。由此,托蓮臺馳名于史。可見,明代李侃奏請在此設關,是有歷史背景的。
寧武關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自黃帝北逐獫狁始,歷代戰爭不絕于史,林胡、樓煩、北狄、匈奴、鮮卑、羯、氐、羌、突厥、契丹、韃靼等少數民族迭相攻奪,金戈鐵馬,燧煙不絕。商末周初西伯季歷率周師討伐入居該地的燕京戎戰爭失利,幾乎全軍覆沒。周成王時,王會之篇有該地的樓煩國。戰國趙肅侯筑長城途經境內百余華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傾國出師,戰無虛日,一舉把樓煩人逐出陰山外,筑高闕為寨。至此,寧武全境劃入趙國版圖。漢高祖劉邦平城被圍,經過由勝到敗、由敗轉安、化險為夷,成敗轉折也在于寧武關的險關要塞。后漢、三國、南北朝時期,此地更是朝政頻改,被許多少數民族爭來奪去,戰爭次數不可勝數。隋唐時期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唐太祖李世民均在爭奪與扼守這片土地中發跡。因此,《三關圖說》追述道:“自武靈一戰,驅三胡hellip;hellip;后陳□叛而周勃、樊噲來討,蘆芳□而杜茂,王霸來屯,劉武周之入冠,李國昌之肆掠,皆在于此。李唐王朝置三處牧監養馬以充軍實,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宋代楊業以身殉國,皆與寧武關有關。后來張齊賢接任楊業,出偏師大敗契丹于寧武關的盤道梁,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優秀戰例。明代正統已巳以來,內蒙古東勝失守之后的百年間,幾乎年年燧煙不絕,防秋防冬成為當時朝廷的大事。明代詩人李濂有《寧武關》詩云:“夜夜城頭聞 篥,吹殘隴水又梅花,是當時戰爭的真實寫照。明末闖王倒取寧武關,與三關總兵周遇吉決戰四天四夜,雙方死傷人數均以數萬計。最后,闖王攻開城關東門,全殲明軍于關城內。日軍侵華時,兩次屠城殺人4600多。八路軍三五八旅將士于1946年夏全殲日軍于關城內,至此,寧武關回到人民手中。寧武關以山川險隘、戰爭不絕、民風淳樸、惡仗蓋世名聞遐邇。是研究古代戰爭、戰例、民族融合、同化、滲化、爭奪的重要城池和重要實物資料。
關鍵字: 寧武關 寧武縣 少數民族 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