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關
滔滔黃河之水,在內蒙古河套平原上緩緩地流了一陣之后迅速折而南,奔騰于山、陜間的深溝峽谷之中。就在這黃河洪濤剛剛把頭伸人這條峽谷的時候,有一條小河,由東向西,注入了這股洪濤。兩河交匯的黃河東岸,有一座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相結合的縣城偏關城,就是古代晉北門戶偏頭關的所在地。
偏關縣北與內蒙古河套平原隔偏關河相望。在古代,駐牧在河套以及整個蒙古地區的少數民族常常從此南下,進入山西。為了防御這些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漢族政權經常在此設防固守。從唐末五代以來,這里就建立了偏頭寨,防御北邊的契丹。金、元時期,改寨為關。
明朝建立,元朝的統治者蒙古族被迫退回他們的老家,活動于蒙古地區,仍然威脅著明朝的安全。因此,明朝政府更加重視關隘的設防,將原有的偏頭關西移1里,直臨黃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由鎮西衛將士創筑城池后,又經宣德、正統、天順、成化四次擴建加固,并在關城以北先后修筑四道邊墻,形成由此而通大同、通寧武關的外邊與內邊。
關城周長五里一十八步(2.5公里多),深溝高壘,城墻之內,修筑垛口380處,東、西、南三門之上各建城樓,城三角復筑大墩三座,巍巍聳立于黃河之濱,比之雁門、寧武二關,尤為慎固。
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戰爭的烽煙消失之后,邊禁開放,關城及其周圍的一些堡寨就成為蒙漢人民互市的區域。蒙古族以大批的草原駿馬進入互市區,換取漢人的絲棉織品、茶葉等物。互市開放之日,關城、堡寨將士披甲戴盔,列隊城外,城樓之上,禮炮轟鳴,鼓角擂動,慶祝這民族交往的盛會。邊地將領、政府官員、各地商人都紛紛前來赴會,通過商品的交流,交流著民族間的感情。
如今,關城、堡寨、邊墻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了它們當年的作用,成為歷史的遺跡。它們的存在,只能告訴人們,中華各民族的感情,永遠像濤濤黃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斷的。
關鍵字: 偏頭關 內蒙古 河套平原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