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兒女的智慧羊皮筏
羊皮筏
早在千百年前,聰明勇敢的黃河兒女就鉆進充氣的牛羊皮胎里浮泅過河。《水經注》中有關于皮筏子的記載,《宋史》中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那時的羊皮筏子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已經差不多了。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地方。將羊皮脫毛后,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然后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扎緊,經過晾曬的皮胎顏色黃褐透明,看上去像個鼓鼓的圓筒。用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型的木框子,再橫向綁上數根木條,把一只只皮胎順次扎在木條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羊皮筏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之后攜帶。
羊皮筏
現在,黃河邊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十三只皮胎采取前后四只中間五只的排列方式綁扎成的小筏子,重二十來斤,能坐五個人。據說,從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六百只皮胎,能載重十五噸。
羊皮筏
劃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稱為“筏子客”,他們都是有很多年經驗,深諳水性的的老“把式”。電影《筏子客》中就有粗獷剽悍,技術高超的“筏子客”形象。“筏子客”老李扛著筏子走到河邊小碼頭,將羊皮胎朝下放進水中,在木架子上鋪幾塊墊子,等我們盤腿坐好了,他也坐下來開始劃槳,筏子便離開碼頭,隨水漂流。他說過去做“筏子客”非常危險,是在刀口浪尖上討營生,因此有很多講究,比如不能說“破”、“沉”、“碰”、“沒”、“斷”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還要掛紅、放炮、焚香、祭奠河神。現在會劃羊皮筏子的人越來越少了。
羊皮筏
皮筏,古稱“革船”。撒拉、回、東鄉、保安、土等民族的傳統水上交通運輸工具。流行于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黃河沿岸。其制法是,編圓木棍為排,下栓數個、數十個皮囊即成。使用時皮囊在下,木排在上。可乘人,可載貨。小的可載重二三噸,大的可載重10余噸。它自重,吃水淺,不怕擱淺觸礁,操縱靈活方便。
羊皮筏
皮筏子按制作原料又可分為羊皮筏和牛皮筏。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成。皮囊的制作方法是,將羊宰殺后,先去頭,然后從頸口處取出肉、骨、內臟,剩下一張完整的皮子。將其放入水中浸泡數日,撈出曝曬一日,將毛刮凈,灌入適量食鹽、水和植物油,再次曝曬至外皮呈紅褐即可。組筏時用口吹充氣,扎好口便成。牛皮筏的制作與羊皮筏大體相同。
羊皮筏
皮筏子制作簡單、結實耐用,而且重量輕,一個人便可背負搬移,故一直深受黃河沿岸各族人民的青睞,至今仍魅力不減。
羊皮筏
甘肅大河家一帶的撒拉族群眾渡黃河時常乘坐牛皮筏。牛皮筏有大、小兩種,大的用6個或8個牛皮袋并列串連而成,小的只用4個牛皮袋,均連成正方形,上面加綁橫木。大筏可載20余人,小筏能載七八人。渡河時,乘客蹲坐筏中間,水手三至四人分站牛皮筏首尾,合力揮槳劃水,齊聲呼號鼓勁,將牛皮筏順流駛下,抵達對岸。
關鍵字: 大河家 皮筏子 羊皮紙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