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遺址
在忻州市北境的忻口村一帶。忻口是晉北通往太原的門戶,是保衛太原的重要屏障。它依山傍水,鐵路、公路從中通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侵略華北,其主力一部五萬余人,兵分兩路,自大同、平型關會師雁門關,直向忻口撲來。為了保衛太原,國共兩黨、兩軍密切合作,從各地調集十萬余眾,及時組織忻口會戰,抗擊侵華日軍。
1937年10月初,圾垣征四郎指揮日軍第五師團主力和關東軍第一、+四師團等共5萬余人,自晉北代縣分路南下,進攻平原、忻日,準備直趨太原。中國國民政府以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為前敵總指揮,統率第15、17、33軍為右翼兵團,以郝夢齡為指揮的第9、19、35、61軍為中央兵團。以李默庵為指揮的第14軍和第66、71、85、15師為左翼兵團,在忻口以北的龍王堂、南懷花、太白水、南峪一線布防。10月13日,日軍主力在戰車、飛機配合下,采取中央突破戰法,猛攻忻口西北側陣地。中國軍隊在南懷花、紅溝等地頑強抵抗,白刃肉搏,陣地多次失而復得。16日,中國第9軍軍長郝夢齡、54師帥長劉家麒在紅溝西北高地督戰時殉國。與此同時,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派出九個團深入敵后,奇襲雁門關,火燒陽明堡,不但斷絕了敵人通往后方的交通運輸線,又搗毀了敵人20多架飛機,大大減輕了忻口正面守軍的壓力,有力地配合了友軍的正面作戰。22日,日軍華北方面軍急調萱島支隊增援,24日使用毒瓦斯、燃燒彈再次發動進攻。26日,娘子關失守,日軍占領壽陽,沿正(定)太(原)路西進,威脅太原。11月2日,衛立煌下令部隊轉移陣地,固守太原,忻口遂失。是役國共兩軍密切配合,阻敵23天,據國民政府戰報宣布,消耗日軍二萬余人,中國軍隊也有很大傷亡。
忻口戰役遺址主要有:忻口戰役紀念碑、戰備窯洞、郝將軍指揮所及日軍所造的罪證碑等。
忻口戰役紀念碑在忻口村北1里處的公路旁、戰備窯洞前,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石碑上款書;“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戰備窯洞在忻口村北的后溝至紅崖灣,1935年至抗戰爆發前,用款11萬余元,共筑成窯洞47孔。每孔窯洞寬約3米,高約4米,深約20余米。石頭水泥結構。洞門若城門狀,門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號字樣的橫匾。忻口戰役進行期間,中國軍隊充分利用這些窯洞,指揮作戰、儲放軍火、安置傷員、隱藏戰馬,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郝將軍指揮所即郝夢齡將軍的指揮所。忻口戰役開始以后,前敵總指揮部設在忻口后溝的第九號戰備窯洞內,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將軍曾在這里指揮作戰。10月15日夜,郝將軍偕同第54師師長劉家騏從這里出發,奔赴前線指揮作戰,同在疆場壯烈殉國。
罪證碑是指日軍侵占忻口后,分別于忻口村和下王莊村的公路旁,為炫耀其“戰跡所立的兩通石碑。立在忻口村東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下王莊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隊建之(背面)兩通石碑,這無疑都是日軍侵華的罪證。
關鍵字: 太原 忻口 忻口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