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
祁縣位于晉中盆地中部,汾河東岸,太岳山北麓,縣城距太原57公里。同蒲鐵路橫貫縣境,五條國、省級公路縱橫交匯,是山西省重要交通樞紐。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產豐富,有“金祁縣之美稱。全縣轄六鎮六鄉,184個行政村,總面積85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3萬。祁縣歷史悠久,因古時有“昭余祁澤藪(長雜草的積水地帶)而得名。春秋時,祁地屬晉,當時的祁地,幾乎包括整個晉中平川。公元前 556年,晉平公將祁地賜給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為姓,改姓為祁,即歷史上有名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祁黃羊。他的城邑在今祁縣的古縣鎮下古縣村。公元前 514年,祁奚的孫子祁盈因故被殺,食邑隨之沒收。晉分祁奚之田為鄔(今介休)、祁(今祁縣)、平陵(今平遙、文水)、梗陽(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等七部分。現在祁縣的境地,基本上是從那時候確定的。
戰國時期,祁地屬趙國。秦代,祁地屬太原郡。西漢初置祁縣。王莽篡漢,改祁為示,后復祁縣。晉代恢復分封制,祁縣屬太原國,縣城遷到祁城村。北魏時,祁縣屬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間,遷縣城于今址。北齊天保七年廢祁縣。隋開皇十年重置縣治,屬并州。唐武德三年,屬太州。后復屬并州。金代,在縣東南之團柏鎮設幘州,縣屬之,不久幘州廢,縣屬晉州,改祁為祈。元大德年間,復稱祁縣,屬冀寧路。明、清兩代屬太原府。民國初年屬冀寧道。1937年底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解放后屬榆次專區,后改稱晉中地區。
祁縣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有百余人。如東漢王允,東晉溫嶠,南朝梁之王僧辯,唐朝溫大雅三兄弟,宋朝王溥,近代渠本翹,還有著名詩人王維、王績、詞人溫庭筠等,社會賢達戴廷式寓居的丹楓閣,就在城內,是顧炎武、傅山等愛國志士聚會的場所。
關鍵字: 東大街 喬家大院 山西省 祁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