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武祠
祠堂塑像中特別引人注目的大約要數“楊門女將中的核心人物佘太君了。據清代人康基田著《晉乘搜略》記載,“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射,婢仆技勇過于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即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編者)之親援桴鼓然。又據《保德州志》載:“楊業娶折德衣(yi,音衣)女。“折氏性慧敏,嘗佐業立戰功。折氏即佘太君,傳說中對她的事跡雖有夸張,但歷史上確有其人。
祠堂塑像中引人注目的還有楊延昭。據《宋史》記載,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諱而改名延昭,后人又稱他“楊六郎。楊延昭“幼年沉默寡言,為兒時多戲為軍陣,業嘗曰:“此兒類我。每征行必以從。雍熙三年,“楊業攻應、朔,延昭為其軍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貫臂,斗益急。由于他驍勇善戰,深得宋真宗鐘愛,咸平四年十一月,加封他為開國公。加封敕旨中稱贊他“夙有憂國愛君之心,并要他“即日引道兼程前來,朕非卿到終不安心。楊業戰歿后,楊延昭的抗遼活動主要在高陽關(今河北省)附近的邊防前線。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卒,年五十七歲。
在民間傳說里,楊業的八個兒子中,有的隨父戰死,有的被潘美殺害,有的憤而出家為僧hellip;hellip;雖然多無史書記載,難以稽考,但楊家“奕世將略、“一堂忠烈的家史,確是光照中華大地,永遠留在中華兒女的記憶里的。
在鹿蹄澗村,除了能看到楊令公祠,還能看到一軸十分珍貴的楊族史卷。這軸族史卷全長2.7丈,寬1.3尺,以素絹為幅。據說這是楊家“五通(五個史卷軸)之一,其余的都已失傳。卷軸中裱有黃綾御旨一幅,楊族歷代武將名臣的傳記四幅、畫像五幅、贊詞五幅,共計十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楊業第八代孫楊存中為昭慶軍節度使的黃綾敕牒。楊存中是歷代楊家將中爵位最高的一個,死后封為和王。敕牒字跡尚清晰,玉璽印跡隱約可辨。敕文的后面還有尚書等十余人奉旨降敕的署名,卷輪中共有四人的傳記、五人的畫像和贊,楊存中列為第三。楊存中的傳、贊后面都署有南宋名臣周必大的名字,應為周必大所撰,但是否為周必大所書,尚難肯定。傳中說,楊存中為“代州崞縣人,一生功揭天地;死后,太上皇高宗不安寢者三日。贊詞是:“威鎮華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秋廟祀,有像斯存,凜然靈氣。卷中其余的是楊業后代子孫、宋代顯官功臣楊克讓、楊時、楊大異的傳、畫、贊、傳、資的作者署各有鄒浩、留正、方逢辰等,畫像上一律無字。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列于首位的一個沒有配傳(傳已失落)隨畫像后面,有八句筆跡剛勁的贊語:“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澤及吾民,朝陽孤鳳,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縉紳。落款是“尚書范仲淹贊。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時代的名臣,與楊業、楊延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遠。這幾句贊語,很可能是范仲淹為楊業或楊延昭的畫像所作,而畫像前面失去的傳記,自然也可能是楊業或楊延昭的了。
關鍵字: 楊令公祠 楊家將 楊家祠堂 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