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村南召
譽稱“狀元村的南召,位于陵川縣城東北10公里處的陵輝公路北側,東南與崇文鎮的東坪上、安陽村毗鄰,西與平城鎮的楊寨村接壤,村北由神坡腦群山環繞。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使這個文物遺存豐富而過去不為人知的古村落逐漸聞名于世。
在陵川歷史上,曾因金代出過武家一門三狀元而振動朝野。不僅縣城東關的三元巷中,昔日豎有金章宗皇帝御筆題寫的“三狀元及第石牌坊,還有現存的三元世家和屹立于歷史塵埃中的春秋閣。這些古建雖已歷經數百年,飽經滄桑,但卻仍向世人夸訴著它往日的榮耀。而與武家三狀元有著血脈聯系的南召村,早于唐朝之后,就先后有四十多人人朝居官,村內保存的“太行第一文廟,武氏祠堂遺址、家廟、武家八卦院等建筑,以及珍貴的武氏家譜和功德儀像,是當今研究武氏家族歷史和狀元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根據村內現存的史料和傳說,陵川的武家旺族屬于唐朝武家之后裔。因武則天稱帝死后,李氏又重握大權,遂之大肆屠戳武氏家族和大臣,于是武氏家族的一支便避難于晉東南的山野之鄉南召村。但武氏畢竟是官宦人家,不甘作民罷休,仍深戀仕途。他們認為只有尊孔讀經,走科考之道才是東山再起之出路。因此在村中倡建圣人廟,以圖子孫飛黃騰達。根據武氏家廟中現存的家譜和祖宗畫像所記載,自唐以后,武家除金代出過三位狀元外,還有進士九個,翰林六個,尚書五個,資德、朝儀十二個,國子監博士一個,圖史編修一個,知縣十一個,共有官銜人數達四十八個。其中最著者為宋朝的國子監博士,后人遼官至尚書的武白和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狀元。他們為武家歷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武明甫(公元11311211年),字無疑,號太復,為三狀元之首。他24歲于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登詞賦科狀元及第。初授秘書省校書郎,歷翰林侍講學士,官拜諫議大夫右正言等,因耿直敢言而觸犯海陵王被革職。世宗繼位后,當調閱以往進諫本章時,才發現他膽略超群,才華過人,故復起任徵仕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出任安國軍節度副使,他“整紛起,除陳蠹,勸農桑,興教化,使當時面臨災荒的安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后繼任兵部,戶部侍郎等職,累官至戶部尚書。世宗對其十分賞識,常詢以治國之道,他主張“恩賞分明,“刑罰得當,諫言多被采納。晚年告老還鄉,世宗賜以黃金百兩,白絹百匹。在縣城東北高阜之處修建別墅一座,匾書“樂天園,在此灑然安度晚年。
武明甫的侄兒武天佑、武天和,是同胞兄弟。武天佑于章宗承安四年(公元l199年)登詞賦科狀元第。入翰林,升任經筵講官。他講書常以“存天理,遏人欲,進君子,退小人為言,深得章宗喜愛。衛紹王即位后,他上書安邊三策被拒納,致使蒙古侵占西京,政局紛亂,衛紹王被殺。他便退隱回鄉,與弟天和共居于“樂天園。著有《經史撮要》、《大學補》及《言志》等集。其弟武天和為章宗泰和年間的經義科狀元第。初授翰林應奉文字,補尚書有令士。因上書言朝中權貴結黨營私,“朋比為奸,被貶為利州觀察判官。后復為翰林學士,因向衛紹王陳述邊情未采納,與其兄天佑同時辭官還鄉,隱居于“樂天園中。著有《永言集典內外篇》、《寧儉諺語》等書。另與金代三狀元的同時代,還出過一名進士叫武俊臣,為武明甫的胞弟。他于海陵王正隆年間中進士,歷任章武軍節度使,大理寺少卿,官至朝廷禮部侍郎。對此,金代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曾著文說,河東的李氏家族,曾出過三個進士一個狀元,時稱為“四桂,而陵川武家一門卻出了三個狀元一個進士,當稱為“四鳳。“故當時科目盛者,不曰河東李,則曰陵川武云。
關鍵字: 南召 古村落 狀元村 陵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