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寺
青蓮寺初名硤石寺,位于晉城市區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東觀孚山,巨嶂橫列,氣勢磅礴;南望玨山,雙峰插天,秀麗挺拔。山腳丹水蕩漾,像一條玉帶從東北向西南飄然而去;回首硤石諸峰,峭壁偉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懸崖峽峙,形成“別有天地之門,崖面“乳竇,崖肢內一池清水經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題記。
因寺內的釋迦牟尼端坐于蓮花座之上,故名青蓮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分古寺、新寺兩處,相距里許,分屬凈土宗、天臺宗道場。兩寺依山就勢,殿宇樓閣,櫛次鱗比;經堂僧舍,錯落有致。院內古柏虬柯,銀杏參天;院外林木蔥茂,野草閑花,馥郁芬芳。正所謂山青水秀。古剎幽深,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自北齊創寺以來,該地即成為澤州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觀勝地,從而譽滿上黨,流芳千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寺創始建于隋唐,屬凈土宗,彌勒凈土派。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御賜名為“福嚴禪院,明復稱青蓮寺。青蓮寺的修建,是與凈土宗的創始人高僧慧遠在這里的活動密不可分的。
慧遠(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后遷居上黨高都霍秀村(今澤州縣霍秀村)。自幼喪父,與叔同居。13歲出家,16歲隨湛律師赴鄴學法,博讀大小乘經論,后從大隱律師學《四分律》,學成后返回高都,在故里結室為庵,創立道場,講經說法,注疏佛教經典,草創硤石寺,即今古青蓮寺。周武帝滅北齊入鄴廢佛,慧遠當眾面斥,從此,隱居太行山中靜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復佛法,慧遠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開皇七年(587),被首選為統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興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經。后移居凈影寺。開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敕其主譯經文,刊定辭義。不久圓寂于凈影寺,終年70歲。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大乘義章》、《大涅磐經義記》、《十地經論疏》等20部100余卷,為我國佛教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字: 凈土宗 大佛殿 天臺宗 青蓮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