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雁門關看三大城門固守大好河山
雁門關
雁門三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2001年,雁門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據史料記載,寧武關于明成代三年(1467)建成,為萬里長城上重要關隘,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作用。現存關城舊址范圍分西關和東關兩部分,城墻依山勢而建,十分險要。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為東進北京,在“寧武關”與明軍進行了一場爭奪戰,史稱“寧武關之戰”,擊敗了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今在寧武恢河東岸,有周遇吉墓,為磚石所筑。
傳說寧武由鳳凰所變,故有鳳凰城之稱,寧武關鼓樓,位于今寧武縣城,外觀為三層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頂,下置磚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氣勢宏偉,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偏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轄邊墻四道,總長數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河岸,甚為壯觀。“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關的贊譽。早在春秋時期,這里就是趙武靈王破林胡的戰場,唐代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宋代楊延昭威鎮三關。現存關城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雁門關
在偏關東南一公里,有凌霄塔,系明代建筑,為磚石結構八角形樓閣式空心雁塔,塔高35米,外觀形似文筆,故名“文筆凌霄”塔,為偏關一景。
旅游貼士:
雁門關門票:35元/人
雁門關小吃
地方小吃種類很多,麻花、黃糕、面餅、豌豆粥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品,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應縣牛腰了,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味使它盛名遠播、備受好評。
最佳旅游時間
代縣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干燥,冬夏溫差大,冬季風沙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0.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一年四季都適合旅游.
交通
可去太原市東客站乘坐"太原-代縣"的長途車,票價50元左右,然后轉乘代縣-雁門關的班車,票價30元/人。雁門關景區內交通:沒有交通設施,需要步行。
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90年,遼寧省丹東市的虎山長城被發掘出來后,考古界認為虎山長城才應該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1961年,萬里長城—山海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關公1700年歷史的青龍偃月刀刀鋒向東,現存放在山海關城樓上,成為鎮關之寶。
秦皇島市坐落在渤海北岸,地處中國華北地區通往東北地區的咽喉要道,距北京380公里,距天津243公里,距沈陽461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均十分便利。
外部交通
航空:秦皇島山海關機場距市區13公里,每周都有到上海、南京、大連、煙臺、太原、石家莊的航班。
鐵路:秦皇島有四個主要火車站,秦皇島站、山海關站、北戴河站、昌黎站,這幾處火車站幾乎涵蓋了秦皇島市的主要旅游地。秦皇島市地處華北通向東北的要沖,往華北(京、津)方向的始發列車均在秦皇島站發車,往東北方向(沈陽)的始發列車均在山海關站發車。秦皇島到北京的短途車都會經過北戴河站。近年來又有許多暑期旅游專列專門從北京發往北戴河、山海關等地。山海關距北京312公里,從北京往沈陽方向的長途列車都過山海關站,一天大約有十幾趟之多。
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
公路:秦皇島每天都有開往附近城市的長途汽車。另外,北戴河海濱長途汽車站有開往北京、天津、承德、鄭州、石家莊方向的客車。從秦皇島北環路長途汽車站院內有發往石家莊的長途車,每天早上8:00和8:15各一班,6小時可到。
水運:秦皇島港是中國北方的不凍良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輸出港。每周都有客輪在大連和秦皇島之間往返,票價從69元到338元不等,一般逢單日由秦皇島始發,第二天從大連返回,單程約需14小時。
內部交通
公路:山海關距秦皇島僅17公里,公共汽車班次很多,乘6路公交車可以從北戴河火車站直達秦皇島火車站。山海關距北戴河30公里,兩地間有公共汽車往返。
公交車:秦皇島市內各旅游景點間均有公共汽車或旅游專線車前往
旅游景點
第一關、王家大院、老龍頭、孟姜女廟、長城博物館、樂島海洋公園。
嘉峪關
嘉峪關 最為壯觀的關城
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關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65年以關名建市。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懸壁長城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云的黑山。斷壁長城和懸壁長城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斷壁長城居于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墻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嘉峪關
光化門
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采的石條鋪成。
光化樓
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關帝廟
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關鍵字: 共和國 國務院 山西省 長城 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