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大禹治水的古村
靈石以王家大院聞名。這里是晉中和晉南的分水嶺。我從王家大院出來后已是下午三點多,搭車到靈石縣城。還有點時間,便按圖索驥去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夏門村,這村還是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夏門村因夏禹治水的故事而得名。據記載,所謂“夏門”,意指夏禹打開石門之處。相傳古時太原盆地為一大湖泊,為了排除常年洪水的災害,夏禹曾帶領先民在太岳、呂梁兩山間雍塞狹窄之處,開鑿山口,將汾水導入黃河。夏禹開山之處曰“靈石口”,即今夏門村所在地。山西民諺稱“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后人為了表達對夏禹治水功績的紀念和感激之情,特將此處命名為“夏門”。
從靈石縣城坐一趟公交車不到半小時就到了夏門村。整個村子依山傍水,作為南方人,真想不到這條小溪就是鼎鼎大名的汾河。遙想5000年前夏禹在此治水,是什么樣子?5000年滄海桑田,兩岸青山依舊?
夏門村現在的主要建筑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在此居住的梁氏家族是當時靈石的四大望族之一。現在保存下來的房子為明清時期的山西傳統建筑。民居內窯窯相通、院院相連,街巷連通且有暗道相連,除方便交通和藏匿外,還具有排水功能,是夏門古村落建筑群的一大特色。此外,村內還有多處雕飾精美的廟宇、祠堂、牌坊、店鋪等遺跡。下面這張就是關帝廟,已經比較破敗了。此廟在清朝曾為知府院。我走進去時,屋內一桌麻將激戰正酣。
這是夏門村的一條主要街巷。上坡后,有三道堡門。門旁都貼上了文物保護的標記,都建于清康熙年間,皆為原物,十分不易。左墻為新砌,右邊的則是文物了。在這里碰到一個姓孫的小孩,他成了我的導游,不過讀初一的他,不會講普通話,我只能聽懂一半。
精致的木雕是晉中民居最講究的地方,這也是清代民居的特色。行走于山西古村,到處可見這樣的木雕。
三堡門。已無人居住,雜草成了此院的主人。
在那小孩的帶領下,登上了百尺樓,毫無防護,嚇我一跳,樓下就是汾河。百尺樓在清朝曾做御史府,是夏門村現存的三大重點保護文物,另兩個是關帝廟和對灘摩崖刻石。
站在汾河上遠眺百尺樓,還是挺險的。
攻略:自靈石縣城乘坐2路車(只有兩路車,不是1路就是2路,記不太清了),終點站就是夏門鎮。車程在半小時內。夏門村一小時足夠逛遍。目前村子比較破爛,據了解近期會有整修,還算有點家底的古村。
關鍵字: 分水嶺 廈門村 大禹治水 王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