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游客香客膜拜的菩薩頂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五臺縣,周五百余里。
在五臺山,有一個地方,
是香客敬香必拜的圣地,
是游客觀光必游的地方。
那就是菩薩頂。
菩薩頂位于臺懷鎮中心地,位于顯通寺北側的鷲峰上。
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
爬完石階,平臺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桿。牌樓之后是山門。
山門兩邊廂房的紅墻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桿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幾句話,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
相傳文殊菩薩就居住在山頂上,故起名叫菩薩頂,亦稱文殊寺。
該寺原為青廟,初建于北魏,到清朝順治年間,經過擴大重修改為黃廟,由喇嘛主持。
寺院規模宏大,殿堂房舍均為清代重建。參照皇宮模式營造,瓦為三彩琉璃瓦,磚為青色細磨磚,非常豪華,為五臺山諸寺之首。也是五臺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
由于它的建筑雄偉、金碧輝煌,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又把它叫做喇嘛宮。
菩薩頂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而內部布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
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據史料記載,菩薩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據說文殊菩薩曾在這里顯圣,露出了真容,便將寺名改為真容院。北宋時重修,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
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重修菩薩頂,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
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臺山是絕無僅有的。自此,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
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臺圣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菩薩頂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后院三個部分。
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
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
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墻,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其形態,其氣魄,一點也不遜于皇家宮室,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
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后部供著毗盧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經典規定制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
兩側墻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
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
這些,都是喇嘛教寺廟建筑裝飾中所獨有的。
菩薩頂后院正房內存有四口大銅鍋。
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
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
據說,有一個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銅鍋爬不出來,最后還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來的。
五臺山 (31)
五臺山 (34)
五臺山 (35)
五臺山 (36)
五臺山 (37)
五臺山 (38)
五臺山 (39)
五臺山 (40)
五臺山 (42)副本
五臺山 (43)
五臺山 (44)
五臺山 (46)
五臺山 (47)
五臺山 (50)
五臺山 (51)
五臺山 (52)
五臺山 (53)
五臺山 (54)
五臺山 (55)
五臺山 (56)
五臺山 (60)
關鍵字: 九華山 五臺山 佛教圣地 山西省 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