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吳橋感受雜技的魅力
“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這首流傳久遠的雜技民謠,是吳橋雜技深厚群眾基礎和獨具特色的雜技文化內涵的真實寫照。
雜技雕塑
據了解到雜技大世界始建于1992年,1993年11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以及見于諸多報導中關于雜技大世界景區、景點及節目的部分內容。江湖文化城有四個城門,從南城門進入,城門上是著名戲劇家吳祖光先生題寫的五個大字“江湖文化城”,文化城是清末吳橋舊縣城的縮影,城內沒有高大建筑,卻別具特色,青磚小路,木制小門,再有長衫馬褂的雜技藝人,給人古香古色的情調,很容易打開人們懷古的情懷。江湖文化城里展示的清末民初吳橋雜技藝人闖蕩江湖的生活場景,集舊時“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廟”、“上海大世界”四大雜技藝人集散地特色于一身,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賦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以一種文化的形式展示于人:說書的、唱戲的、演出的、耍雜技的,戲曲、雜技、魔術、氣功,江湖文化三教九流包羅萬象,古老的表演形式賦予現代的文化理念,有機結合的產物。耳朵聽著,眼睛看著,獨臺戲、拉洋片、手彩戲法,段段精彩、場場引人入勝,用美奐美侖來形容絕不為過。給人印象最深的一是氣功表演:只見健身球大小的實心鐵球,輕松吞入肚中,然后運用丹田之氣,仰頭吐出來,緊接將兩只一尺半大的鑄鐵寶劍抵入食管,只留劍柄在外,這還不算拔出插入兩三次方才拿出,使人不得不懷疑其寶劍的真偽。
真人雜技
二是雜技小院,一家三代,真正體現“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80歲的爺爺,穩穩當當,不顯山不露水,但舉手抬足皆為魔術,不由得你不大笑,不由得你不出神。不惑之年的兒子也毫不示弱,當場拿出作飯的勺子、鏟子、碗、酒瓶,外加幾把筷子“比劃”起來。真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那表演得恰到好處,惟妙惟肖,是您對著這些炊具怎么想也是想象不出來的,反正我的手都拍紅了。接下來出場的是兩個孫女,一個十三歲一個八歲,亮相還真是那么回事,還未表演掌聲先響了起來,這一鼓掌,兩個上姑娘更來勁了,相對一笑,滿臉天真爛漫,姐倆表演的是傳統的蹬技,姐姐在下蹬,妹妹在上面演,在姐姐準確的配合下,妹妹在姐姐的腳上或起、或做、或走、或跑、或躺、或臥、或翻、或倒,真是瀟灑自如。一邊是爺爺夸獎,一邊是如雷的掌聲。
關鍵字: 大世界 雜技 真實寫照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