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相聲無低谷
“長衫大褂、扇子醒木、‘咦’‘嗨’的叫好聲……到了天津,那種撲面而來的茶館氛圍——輕松、隨意,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網友“小神仙”趙文斌告訴記者,以前在北京,幾乎是聽不到原汁原味的傳統相聲。
“客滿”的牌子也早早地出現在了中國大戲院小劇場的售票處。“一周里有6天都有相聲演出,每場演出都很火爆,尤其是周末,120個座位遠遠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中國大戲院小劇場石磊經理告訴記者,小劇場的演出業務比大劇場還火爆,小劇場基本已經不再接受觀眾的占座要求。
現場圖片
在天津,重新回到茶館、小劇場的相聲“火”了,爭相涌進茶館的觀眾,再次驗證了“天津相聲無低谷”的說法。
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短暫復蘇后,相聲和其他很多傳統藝術門類一樣走進低谷。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下,相聲一直處于在小品和其他表演形式的夾縫中生存的尷尬局面。1998年,77歲的相聲老演員于寶林倡導恢復茶館相聲,并和76歲的馮寶華一起,約請了現在眾友相聲團的尹笑聲、黃鐵良、佟守本等幾位主要演員,在燕樂茶館恢復了間斷了近30年之久的茶館演出。首演即火,老觀眾一下子被拽回到從前的記憶中。“相聲這才回到了自己的沃土上。”演員和觀眾達成了共識。
天津先后成立了眾友相聲團和哈哈笑相聲團,這兩支由業余演員和離退休老演員組成的演出隊伍,各自以每周7場左右的演出場次,活躍在燕樂茶館、名流茶館和中華曲苑的舞臺上。茶館相聲也不是持續火爆,這和茶館的地理位置、經營方式和宣傳力度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燕樂、中華、名流等茶館演出紅火的眾友相聲團,最初進入謙祥益茶樓演出時,臺下觀眾最少的時候才有8名。
“‘現掛’可是茶館相聲的一個特色。”網絡媒體編輯馬宏浩說,演員和觀眾沒有任何的隔閡,演員現場抓哏就會和觀眾形成互動,往往會成為一段節目最出彩的地方,這可是大劇場、電視、廣播所無可比擬的。“‘現掛’也是鍛煉演員和提高業務能力的一種機會。”哈哈笑相聲團團長宋勇如是說,觀眾在臺下提詞、刨活(觀眾搶先說出演員臺詞),都成為創造現場氣氛的一部分。
關鍵字: 北京 天津 相聲 長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