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寺回顧古剎歷史
獨樂寺風景名勝區座落在天津市薊縣城內的“獨樂寺”是全國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享譽中外的千年古剎。
景色
2008年11月25日
獨樂寺始建年代不詳,1932年梁思成提出“寺之創立,至遲亦在唐初”,后來,在觀音閣發現有遼重建時利用的大量原建筑構件,1998年維修時,從觀音閣上取下的木料進行c-14年代測定,最早的距今1555±60年,還在觀音閣頂上發現了唐代的蓮花勾頭。為獨樂寺歷史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
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署書“觀音之閣”。清初宋犖《西陂類稿》卷五獨樂寺詩云“雙林獨尋寺,攬轡薊門過。殿閣諸天回,登臨往跡多。署書傳太白,遺跡有蒙哥。坐聽晨鐘響,將余念薜蘿。”清代中期的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所著的《藝舟雙輯•論書》中也曾提到。當代歷史學家史樹青著有《獨樂寺李白署書“觀音之閣”考》。
寺內文字
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觀音閣。《日下舊聞考》引《盤山志》:獨樂寺,不知創自何代,至遼時重修,有翰林院學士承旨劉成碑,統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故尚父秦王請談真大師入獨樂寺,修觀音閣,以統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大閣一所,重塑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
遼清寧四年(1058年),修葺獨樂寺塔(白塔)。白塔出土舍利函銘:“中京留守兼侍中韓知白葬…。清寧四年歲次戊戌四月二日記。”
元大德、至大間(1298——1311年),繪觀音閣壁畫。
明成化——正德間(1476——1508年,修葺,重繪觀音閣壁畫。
明萬歷末(1607年略后),修葺,局部涂改壁畫。康熙《薊州志》載王于陛《獨樂寺大悲閣記》:創寺之年遐不可考,其載修則統和已酉也。迄今久圮,二三信士謀,所以為修繕計,前餉部柯公實唱其事,感而興起者殆不乏焉。
清康熙初(1664——1667年),修葺,《康熙薊縣志》載王弘祚《修獨樂寺記》:寺之興不知創于何代,而統和重葺之,距今六七百歲……一時賢士大夫欣然樂輸,而州牧胡君毅然相助,共襄盛舉,……寶閣、配殿及天王殿山門皆渙然聿新。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地震,《康熙薊縣志》:康熙“十八年巳末七月二十八日巳時,地大震有聲,遍于空中,地內聲響如奔車,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無數,壓死人畜甚多……”。王士禎《居易錄》:“薊州獨樂寺觀音閣凡三層,其額乃李太白書。梁拱薄皆架木為之,不施斧鑿。巳末地震,官廨民舍無一存,獨閣不圮。”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葺,覆蓋觀音閣壁畫。乾隆二十一年《重修獨樂寺碑記》:“皇上祗奉陵園,駐蹕于斯寺,慨然深念末法之微,宜有加飾。……”《道光薊州志》:“獨樂寺在西門內,…寺內東偏于乾隆十八年建立坐落,并于寺前改立柵欄、照壁,巍然改觀。”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破壞獨樂寺,徐會灃1901年4月1日奏片:“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日,德國洋兵二千余名先后入城搶掠,蹂躪獨樂寺,行宮、正殿、寶座及佛像,各處門窗戶壁,均被洋兵燒砸,傷損不堪。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修葺,梁思成《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光緒二十七年,有謁陵盛典,道出薊州,獨樂寺因為座落之所在,于是復加修葺粉飾。此為最后一次之重修,然多限于油漆彩繪等外表之點綴,骨干構架仍未更改。”
民國六年(1917年)撥西院為師范學校,梁思成《薊縣獨樂寺山門考》:“陜軍來薊,駐于獨樂寺,是為寺內駐軍之始。”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寺撥為薊縣鄉村師范學校。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梁思成調查并撰寫《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刊于《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二期,1932年。
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獨樂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觀音閣安裝網式避雷針。
1972年,觀音閣在墻皮脫落處發現壁畫,經精心剝出。《文物》發表文章《記新剝出的薊縣觀音閣壁畫》一文。
1976年,唐山大地震,獨樂寺院墻倒塌,觀音閣墻皮部分脫落,梁架未見歪閃。《文物》發表羅哲文《談獨樂寺觀音閣的抗震性能問題》。
1980年5月10日,獨樂寺正式向中外游客開放。
1984年,獨樂寺重建1000周年,十幾個省市的古建筑學專家、學者以及國家有關部門的代表數百人,云集薊縣古城,共慶獨樂寺千年大壽并舉行學術研討會,天津市領導為“獨樂寺重建一千年紀念碑”揭幕。出版獨樂寺重建一千周年紀念論文一套(共28篇論文)。
1990年3月,國家文物局批準獨樂寺維修工程立項。
1993年,國家文物局將獨樂寺列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項目。
1998年,獨樂寺維修工程歷時八年結束。修繕之后,達到“莊嚴依舊,風韻長存”的藝術境界。
關鍵字: 歷史 天津市 梁思成 獨樂寺 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