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旅游概況
蕪湖設縣以后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三國時因戰爭頻繁,蕪湖地位日顯重要。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魏對峙。但其主要城鎮距長江較遠,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黃武二年(223)孫權將蕪湖縣治由鳩茲西遷到青弋江口不遠的今城東南隅的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古鳩茲舊治再未復用),成為今日蕪湖市最老的城區。東晉時期,蕪湖已成為臨江重鎮。公元324年,大將王敦在雞毛山屯兵筑城駐守,故有“王敦城”之稱。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省蕪湖入襄垣縣,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隋唐時期,蕪湖皆為當涂縣屬鎮。
蕪湖歷史文化資源更是十分豐厚,例如繁昌縣“人字洞”,是古人類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發現的遠古人類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引起世界矚目。繁昌柯家村古窯址,繁昌平鋪鄉“萬牛墩”和南陵吳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銅礦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力爭建成山清水秀、綜合環境一流的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加快實施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程。加強對城鄉山水資源的生態保護和再造。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園林引入村鎮,把花園引入社區,提高城鄉森林覆蓋率和市區綠化覆蓋率。
蕪湖市概況:
區號:0553
郵編:241000
位置: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
人口:215萬
面積:3317平方公里
區劃:現下屬三縣(蕪湖、繁昌、南陵),四區(新蕪、馬塘、鏡湖、鳩江)
蕪湖市旅游局 0553-3823651
蕪湖市旅游質監所 0553-3820081
浩蕩長江,孕育千古英杰偉業;
不老湖山,目睹今昔江城巨變。
鏡湖區是蕪湖市的中心城區,東接鳩江區,西瀕長江,南與弋江區隔青弋江相望,北與蕪湖經濟開發區毗鄰,轄吉和、北京路、弋磯山、汀棠、天門山、鏡湖、東門、北門、赭山、赭麓、荊山11個街道辦事處,56個社區居委會,2個行政村。區域面積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萬人。
鏡湖區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6-10米,其間有零星山丘散落分布,主要有弋磯山、赭山、獅子山、范羅山、邢家山、曹家山、營盤山,其中赭山最高,海拔84.8米。氣候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1195毫米,日照2075小時,無霜期240天左右。
鏡湖區是蕪湖的古城區,歷史悠久。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東吳孫權將蕪湖縣城由鳩茲遷此,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清光緒二年(1876年),英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把蕪湖列為通商口岸之一。第二年,英國首先在范羅山上建起了領事館。同年四月,又同清政府官員議定了蕪湖《租界》約,設立蕪湖租界。自此,帝國主義的魔爪伸進了蕪湖。
鏡湖區得黃金水道之便,水陸交通發達,歷史上就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樞紐。蕪湖長江大橋從境內穿過,鐵路有寧蕪線、蕪銅線、皖贛線、淮南線相匯;公路有蕪宣高速、蕪馬高速和205、308國道、321、320、216、104省道相通;黃金水道長江和青弋江在這里相匯,蕪湖港素有“皖南門戶”“深水良港”的美譽。
鏡湖區是蕪湖的古城區,歷史悠久。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東吳孫權將蕪湖縣城由鳩茲遷此,已有一千七百多年。這里水陸交通發達,人文薈萃,旅游資源豐富。位于青弋江、長江匯合處江堤上的中江塔,建于明朝萬歷46年(公元1618年),被古人譽為“江上芙蓉”,是蕪湖舊八景之一。
廣濟寺,舊時為佛教圣地,位于赭山南麓,與普濟寺、吉祥寺、能仁寺并稱為蕪湖四大佛寺;位于東內街的城隍廟,建于赤烏二年(公元239年),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最早的城隍廟;座落于雨耕山麓的天主教堂由法國傳教士創建于1903年。
關鍵字: 安徽省 年的歷史 蕪湖縣 蕪湖市 鏡湖區 青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