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旅游概況
歷史·文化
宿州市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薈萃。秦漢時,已成為“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隋開“通濟渠”遂成為“扼汴控淮,當南北沖要”的軍事重鎮。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秦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楚漢相爭,垓下決戰均發生于此。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是淮河戰役的主戰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劉伯承、陳毅、彭雪楓、張愛萍、張震、粟裕都曾在此戰斗過。
滄桑歷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積淀。宿州市南有陳勝、吳廣盟誓誅暴所筑的涉故臺;北有劉邦避秦兵之地,已被辟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的皇藏峪;東有垓下古戰場、虞姬墓;西有李白飲酒賦詩的宴嬉臺;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東林草堂。孔子弟子閔子騫,“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劉伶和后梁皇帝朱溫等均是宿州人。李白、韓愈、白居易、蘇軾等飽學之士都曾游歷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詩文和遺跡。“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就是青年白居易在宿州古符離吟成。
當代宿州英才輩出,聲名卓著者有雕塑大師劉開渠、書畫家王子云、蕭龍士、卓然、李百忍、尉天池、梅純一,哲學家孫叔平,社會學家鄧偉志,表演藝術家李炳淑、楊在葆、劉世龍等。蕭縣是著名“國畫之鄉”,墉橋區被譽為“書法之鄉”、“雜技之鄉”。
交通·通訊
宿州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通訊發達。宿州地近沿海,北倚中原,是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過渡地帶,為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交匯點,具有比較優越的區位條件。宿州市目前已形成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多種方式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鐵路有京滬、隴海兩大干線縱橫全境,符夾線在市內腹地迂回,溝通京滬、隴海、京九鐵路,并擁有數條煤炭鐵路專用線;新汴河水道入洪澤湖抵長江入海;國道104、206、310、311線以及合徐高速公路、連霍高速公路縱橫貫穿我市;規劃中的京流高速鐵路也將從我市穿越;徐州觀音機場距市區僅70公里。全市電話用戶數40.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14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2.5萬戶。
自然·資源
宿州市自然資源豐富,名特產品眾多。境內平原廣袤、沃野千里,氣候適宜,生物繁茂。平原面積
889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91%,耕地997.79萬畝,占地總面積的67.97%。區內盛產小麥、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蘋果、梨、桃、葡萄、湖桑等。糧食總產量306萬噸,棉花總產量8萬噸,油料產量40.5萬噸,水果產量86.5萬噸。境內擁有120萬畝全國最大的連片水果產區,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70%以上。擁有80萬畝的花生種植基地和沿國道、省道縱向分布的40萬畝大棚蔬菜種植帶。地下礦產資源豐富,煤儲量約為60億噸,是兩淮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口油田石油預測儲量達20億噸以上;宿南煤層氣已探明儲量達3000億立方米;大理石儲量4000萬立方,居全省之首,花色品種達20個以上。靈璧奇石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碭山酥梨為果中精品,為海內外顧客所青睞。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為《中國名菜譜》中的一品名肴。夾溝香稻米,清香濃郁,“一家煮飯十家香,十家煮飯香滿莊”,清嘉慶年間曾作為貢米。
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以后,宿州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全市gdp實現208億元,全年財政收入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經濟結構調整成效明顯。農業結構初步形成畜牧、水果、蔬菜、種子四大主導產業;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全市已基本形成食品、紡織、建材、能源、醫藥等五大支柱產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2億元。上市公司科苑集團與鴻鵬集團、百通集團、皖北藥業公司、安特酒廠等骨干企業成為帶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航空母艦”。安橋牌車橋、百通牌塑膠管材、皖北牌潔霉素、安特牌伏特加酒、雙喜牌葡萄酒、冠隆牌梨汁等數十種產品成為全國、全省名牌產品。科教文衛體等多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蕭縣、碭山縣和墉橋區是全國科教先進縣,碭山縣為首批國家生態示范縣,全市高考上線人數連續多年名列全省前茅。
宿州旅游
宿州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眾多。比較著名的有涉故臺、皇藏峪、虞姬墓、九女墳、林探花府、閔子騫祠及墓等。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就發生在宿州境內,至今仍留有盟誓誅暴的涉故臺。國家森林公園——皇藏峪,曾是劉邦避秦兵之地。以盛產玉石得名的靈璧縣,是楚漢相爭時垓下戰場,留下了“霸王別姬”的百世美傳。古往今來,吸引了眾多的墨客騷人緬懷憑吊,吟詠酬唱。
行政區域
宿州市,位于黃淮平原南端,與蘇、魯、豫3省11縣接壤,北鄰江蘇徐州市和山東菏澤市,西接河南商丘市,東連江蘇淮陰市。1999年春,撤地建市,設立省轄宿州市,轄碭山、蕭縣、靈璧、泗縣和墉橋區,110個鄉鎮和8個街道辦事處,2916個行政村,總人口582萬人,總面積9787平方公里。
宿州市旅游管理機構
宿州市旅游局:0557-3054522
關鍵字: 宿州市 總面積 用戶數 碭山縣 資源豐富 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