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王安石的足跡——美麗的華陽洞
安徽巢湖市含山縣境內,有座遐邇聞名的褒禪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學家王安石在34歲時前往舒州任職途中,曾臨此地,舉火探山中華陽洞,并寫下名篇《游褒禪山記》,褒禪山因此揚名天下。我慕名來到褒禪山。山前聳立著4米多高的王安石漢白玉塑像,基座上刻著“王安石是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改革家”,讓我肅然起敬。走進華陽洞前洞口,甜甜的導游小姐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華陽洞深1000多米,有10景區,102個景點,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內有河,移步換景……”登上洞內地下河里的小船,船工手拉繩索驅船前進,在昏暗的燈光下,左避右讓著兩壁齜牙咧嘴的石塊,頗有點地下探險的刺激。凝視著清澈的河水,忍不住捧起喝了一口,清涼甘甜。導游介紹說:“相傳這地下河與20公里外和縣縣城西街的古井相通。有人曾將染色的谷殼撒入水中,不多日,谷殼便浮現在那古井里。”神奇的傳說更增添了游覽的樂趣。過了水路,但見鐘乳倒掛,怪石嶙峋,褐色的石壁粗獷而險峻。在彩燈的照耀和導游小姐巧嘴的解說下,它們在游人眼里幻變成了羊、猴、馬、怪獸、靈芝和織女晾紗、蓮花倒影……狹窄的洞壁旁,出現“靳云回步”的字樣。導游解說道:“當年王安石等五人從后洞進入華陽洞,與我們方向正好相反。當他走到這里時,打火把的人說該返回了,不然火把途中會熄滅。王安石只好折身返回。回到后洞口時看到火把還剩一截,心里甚感懊惱。后人就在他止步返回的地方刻字紀念。”洞壁上刻有王安石名言“天變不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凝視良久,不由心生“游山如讀史”的感嘆。踩著王安石走過的路,我們來到險峻的錦繡峽。這里巖層如刀砍斧削,巨石如怪獸獠牙,極富雄壯、陽剛之美。仰首洞頂,石上斑點如朵朵云彩飄浮;側目洞壁,流線型的石紋似起伏的旋律。再向前,空間更狹小了,有的地方僅容一人通過。隨手朝褐色洞壁摳去,石粉紛紛墜落。導游見我驚詫,指著突起的長條型黑色巖石說:“經專家考證,這是一截尚未完全碳化的古樹。”一路游覽處處景。我們發現洞頂彩燈旁出現一叢叢柔柔的鳳尾草。洞內長草少而奇。導游說,1999年裝燈時并沒有草,第二年才發現。“草籽是從哪里來的呢?”“可能是蝙蝠從洞外銜來的。”仿佛為了驗證導游的話,幾只蝙蝠從暗處掠過頭頂。導游見狀笑著說:“前面還有一個黑天洞呢!”果然,走不多久頂部就出現了一個幾近垂直的洞,黑黝黝。我問“有人探過險嗎?”“上不去,太陡了!洞內還有條深不見底的地洞,曾組織人下去探察,因太危險而返回。”她的話讓我驚心,也讓我高興。華陽洞非俗洞,怎能讓人一覽無余呢?從后洞出來,頓感渾身釋然放松。環顧四周,綠林中殘存的唐代古官道,似聽見王安石馬車得得的馬蹄聲;形態各異的巖石,像一組組矗立于大地的雕塑;樹叢中淙淙流水聲,似有人在弄琴:幾處又大又圓的石坑,與其說是“仙人下棋”的遺跡,倒不如說像隕石坑……穿山而過,翻山返回,像乘過山車畫了個弧圈。要乘車離開了,我戀戀不舍地凝望著一度湮沒于歷史煙塵中的自然與人文瑰寶——褒禪山和華陽洞。
關鍵字: 中華 十一 安徽巢湖市 漢白玉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