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臺峰
第二天一早用過早餐,我們一行四十多人就直接往天臺峰去了。九華街有直達天臺峰下的中巴,雖然中巴車像出土文物,很舊,倒省去了我們跋涉之苦。中巴一路沿盤山公路爬升,真佩服九華山的司機,開盤山公路如履平地,偶爾向窗外一望,翠綠一片,睛空萬里,沿途真是三步一寺,五步一庵。九華山不愧蓮花佛國,佛教名山,若想遍游全山寺廟,怕得要幾個月時間。聽導游小姐說天氣好時在天臺峰可以看到黃山和長江。就在我們出神的時候,天臺峰索道站到了。 從天臺峰索道站到乘索道處大約走了十五分鐘,路很好,估計是去年六四時為江主席修的,路是向上的,走著有些氣喘,想想自己的體力可真是差。索道旁邊有道山溪流過,發出轟鳴聲,頗有些氣勢,我猜測平日里這道山溪怕也是怯怯柔柔的,只是昨天得了大雨之助,才挺起了腰桿,大吼了一把,我對著這怒吼的山溪按下了快門。 在索道站,我們俯望九華鎮,一個美麗的小鎮盡收眼底。好美的一個小鎮,青峰聳翠、群山環抱之中,白墻紅瓦,錯落有致。一座座紫紅色的古剎點綴其中,更顯得凝重而神秘。一到索道處,排隊的長龍長得嚇死人,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幸好有江主席的大幅照片掛在旁邊,好事者對幾個保鏢的形象評頭論足了一番,也到消磨了許多時光。 終于搭上了上天臺的索道,索道的“車廂”很小,只能容納六個人,還有重量限制,我計算了一下,六個像我這樣的人坐上去,就會……“車廂”一次三輛坐十八人,上了纜車一路向上,真有騰云駕霧,煙霧繚繞,如臨仙境之感。這條索道長一千兩百六十五米,要跨過幾座山峰,很是玄妙。途中見一寺廟建于一橋上,友人說在電視上曾見過介紹,若是爬山而上,應可一往。今雖不至,心向往之! 隔著窗子打量外邊,仍然是翠綠一片,睛空萬里,間或看得見“車廂”下樹林一角有寺有庵,層巒疊峰,群峰竟秀,大大小小九十九峰,鬼斧神工,妙趣橫生,盡收眼底。同伴們打趣道,平時最不為人關注的東西,卻是我們眼中最珍貴的景色,我心中一動,其實我們平時忽略的東西太多了吧。 到了索道盡頭,跳下索道的“車廂”,一陣寒意撲來,山上果然是不一樣啊。稍走兩步,見一叉路,一書“天臺”,一書“十王峰”,十王峰是九華第一高峰,但到九華的人多是沖著地藏王菩薩來的,天臺有金地藏修行的遺跡,故大家都是往天臺走的,我們也一樣。沿路還忙著為兄弟姐妹留影,先是到了古拜經臺,滿不錯的一座寺廟,香火也挺旺的。通往天臺之路要繞寺而過。該寺有八九百平方米。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愿庵”(佛教稱金地藏“大愿菩薩”)。因為“拜經”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臺”。拜經臺大雄寶殿,宏偉壯觀,看看記載碑文的說明才知道該寺是一九九四年重建,建筑面積六百五十平方米。重檐歇頂,框架結構,造型莊重、渾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賢,后面南海觀音,兩旁十八羅漢。從大雄寶殿旁上石階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經遺址。上筑敞廳式瓦屋一間,高約二丈,寬丈許,供有金地藏坐像。右邊墻壁上嵌有“古拜經臺”字樣的碑刻一方。臺后有峭石二十米高,造型酷似“老鷹扒壁”,僧人稱“大鵬聽經石”,相傳是金地藏拜經的地方。地面突出一塊長方形巖石,上有凹下的腳印。傳說,當年金地藏就在這塊凸出的平臺上拜經,這方巖石即是跪拜時的墊腳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以前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經、拜《華嚴經》幾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這巖石上深深的腳印,究竟是金地藏拜經時磨出的,還是后世某個好事者的“杰作”,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也依次脫了鞋去踩地上的兩個腳印形狀的凹處,站在上面許了愿。 古拜經臺旁邊有新建的拜經臺招待所,是接待國內外游客、名僧和中小型會議的理想場所。從古經拜臺抬頭即可看見天臺頂峰,這個時候的心情可以用狂熱形容了,趁著狂熱之余趕緊繼續攀爬,但看到此處的臺階更陡,幾乎都要手扶著旁邊的護攔向上,加上上下來往的人流很多真是心有后怕了,聽著朋友說:“不上天臺,等于沒來”,撐著發抖的雙腿毅力卻依然堅決。 我們先往下小走了一段,有一小廟“觀音堂”,朝下望去,風景極佳。然后我們一路往上開始爬天臺了。天臺的石階可真長啊!對于久疏鍛煉和龐大贅肉的我可真是一大考驗,而且石階很窄,擱不下正個腳掌(我研究認為古代人的腳比現代人的明顯小),沿路彈琴,失學,賣米,求神化緣,三教九流,各式人等的乞討都有,明顯增加了我們上爬的難度,好在人多,在眾人的鼓勵下,總算爬上去了。在天臺上商鋪門前駐足,吃著三塊錢一根的菜瓜,滋味很好。邊擦汗邊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把這些東西搞上來的。 當我踏上天臺峰最后一級臺階,整個人都要散了,累得不行啊,幸好天臺峰引起了我們的濃厚興趣,天臺正頂上有天臺寺,而寺院就是依山勢而建,與山壁渾然一體,真是巧奪天工。天臺寺的風格又和九華街的寺廟風格不同,是上下而建的,上層是大殿,下層也有殿堂。下層還開有向外的門,門的一邊是人工打磨的磚石,一邊是壁立千仞的山石,相輔相成。詩人杜牧著詩《郡樓望九華》曰: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卻憶謫仙詩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由此可見一斑了。 來這里的游客或是香客,前來的目的就是在這里上一柱香,虔誠的拜佛,當然拜佛是敬仰,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我們依次點了蠟燭,然后燒了柱平安,求佛保佑平安,東西南北,雙手合十,四面拜過,正殿外,仍雙手合十,誠拜,這里有些計較了:從側門進入正殿(不可從正門進入),進時要一步越過門檻,腳不能踩在門檻上,門檻是佛的肩,進正殿后又雙手合十,虔誠叩拜,再三,移入左右兩旁,逐個神仙再拜,拜完,出門時和主持雙手合適致禮,主持急忙回禮。 后山的風景很好,可謂一覽眾山小! 繞過天臺寺,后邊有一道突出的山脊,我看著都覺得腳在抖,險啊!壯著膽子走上去,山風突然加大,游人手里打的傘跟著就要被吹走,我覺得人都快被帶著吹跑了,趕緊讓大家收了傘(真怕被吹到山下去)。一路抓著鐵鏈連成的扶手向前挪,總算到了頭,阿彌陀佛。那邊是塊天然的大石頭,正面有人照相的攤位(這些照相攤的老板不簡單啊,沒生意的時候就在自己的小屋里玩電腦,水平應該不錯的)。我們選了那石頭的背面照相,再看看背后,萬丈懸崖,想想都發毛,趕緊拍了照走人,免得腿一軟……風真大,吹的人涼嗖嗖的,一拍照的在后山豎起“天臺頂峰”四個大字的紅牌,見我們不給錢的意思,急忙拿下,哈哈! 第二天一早用過早餐,我們一行四十多人就直接往天臺峰去了。九華街有直達天臺峰下的中巴,雖然中巴車像出土文物,很舊,倒省去了我們跋涉之苦。中巴一路沿盤山公路爬升,真佩服九華山的司機,開盤山公路如履平地,偶爾向窗外一望,翠綠一片,睛空萬里,沿途真是三步一寺,五步一庵。九華山不愧蓮花佛國,佛教名山,若想遍游全山寺廟,怕得要幾個月時間。聽導游小姐說天氣好時在天臺峰可以看到黃山和長江。就在我們出神的時候,天臺峰索道站到了。 從天臺峰索道站到乘索道處大約走了十五分鐘,路很好,估計是去年六四時為江主席修的,路是向上的,走著有些氣喘,想想自己的體力可真是差。索道旁邊有道山溪流過,發出轟鳴聲,頗有些氣勢,我猜測平日里這道山溪怕也是怯怯柔柔的,只是昨天得了大雨之助,才挺起了腰桿,大吼了一把,我對著這怒吼的山溪按下了快門。 在索道站,我們俯望九華鎮,一個美麗的小鎮盡收眼底。好美的一個小鎮,青峰聳翠、群山環抱之中,白墻紅瓦,錯落有致。一座座紫紅色的古剎點綴其中,更顯得凝重而神秘。一到索道處,排隊的長龍長得嚇死人,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幸好有江主席的大幅照片掛在旁邊,好事者對幾個保鏢的形象評頭論足了一番,也到消磨了許多時光。 終于搭上了上天臺的索道,索道的“車廂”很小,只能容納六個人,還有重量限制,我計算了一下,六個像我這樣的人坐上去,就會……“車廂”一次三輛坐十八人,上了纜車一路向上,真有騰云駕霧,煙霧繚繞,如臨仙境之感。這條索道長一千兩百六十五米,要跨過幾座山峰,很是玄妙。途中見一寺廟建于一橋上,友人說在電視上曾見過介紹,若是爬山而上,應可一往。今雖不至,心向往之! 隔著窗子打量外邊,仍然是翠綠一片,睛空萬里,間或看得見“車廂”下樹林一角有寺有庵,層巒疊峰,群峰竟秀,大大小小九十九峰,鬼斧神工,妙趣橫生,盡收眼底。同伴們打趣道,平時最不為人關注的東西,卻是我們眼中最珍貴的景色,我心中一動,其實我們平時忽略的東西太多了吧。 到了索道盡頭,跳下索道的“車廂”,一陣寒意撲來,山上果然是不一樣啊。稍走兩步,見一叉路,一書“天臺”,一書“十王峰”,十王峰是九華第一高峰,但到九華的人多是沖著地藏王菩薩來的,天臺有金地藏修行的遺跡,故大家都是往天臺走的,我們也一樣。沿路還忙著為兄弟姐妹留影,先是到了古拜經臺,滿不錯的一座寺廟,香火也挺旺的。通往天臺之路要繞寺而過。該寺有八九百平方米。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愿庵”(佛教稱金地藏“大愿菩薩”)。因為“拜經”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臺”。拜經臺大雄寶殿,宏偉壯觀,看看記載碑文的說明才知道該寺是一九九四年重建,建筑面積六百五十平方米。重檐歇頂,框架結構,造型莊重、渾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賢,后面南海觀音,兩旁十八羅漢。從大雄寶殿旁上石階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經遺址。上筑敞廳式瓦屋一間,高約二丈,寬丈許,供有金地藏坐像。右邊墻壁上嵌有“古拜經臺”字樣的碑刻一方。臺后有峭石二十米高,造型酷似“老鷹扒壁”,僧人稱“大鵬聽經石”,相傳是金地藏拜經的地方。地面突出一塊長方形巖石,上有凹下的腳印。傳說,當年金地藏就在這塊凸出的平臺上拜經,這方巖石即是跪拜時的墊腳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以前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經、拜《華嚴經》幾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這巖石上深深的腳印,究竟是金地藏拜經時磨出的,還是后世某個好事者的“杰作”,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也依次脫了鞋去踩地上的兩個腳印形狀的凹處,站在上面許了愿。 古拜經臺旁邊有新建的拜經臺招待所,是接待國內外游客、名僧和中小型會議的理想場所。從古經拜臺抬頭即可看見天臺頂峰,這個時候的心情可以用狂熱形容了,趁著狂熱之余趕緊繼續攀爬,但看到此處的臺階更陡,幾乎都要手扶著旁邊的護攔向上,加上上下來往的人流很多真是心有后怕了,聽著朋友說:“不上天臺,等于沒來”,撐著發抖的雙腿毅力卻依然堅決。 我們先往下小走了一段,有一小廟“觀音堂”,朝下望去,風景極佳。然后我們一路往上開始爬天臺了。天臺的石階可真長啊!對于久疏鍛煉和龐大贅肉的我可真是一大考驗,而且石階很窄,擱不下正個腳掌(我研究認為古代人的腳比現代人的明顯小),沿路彈琴,失學,賣米,求神化緣,三教九流,各式人等的乞討都有,明顯增加了我們上爬的難度,好在人多,在眾人的鼓勵下,總算爬上去了。在天臺上商鋪門前駐足,吃著三塊錢一根的菜瓜,滋味很好。邊擦汗邊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把這些東西搞上來的。 當我踏上天臺峰最后一級臺階,整個人都要散了,累得不行啊,幸好天臺峰引起了我們的濃厚興趣,天臺正頂上有天臺寺,而寺院就是依山勢而建,與山壁渾然一體,真是巧奪天工。天臺寺的風格又和九華街的寺廟風格不同,是上下而建的,上層是大殿,下層也有殿堂。下層還開有向外的門,門的一邊是人工打磨的磚石,一邊是壁立千仞的山石,相輔相成。詩人杜牧著詩《郡樓望九華》曰: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卻憶謫仙詩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由此可見一斑了。 來這里的游客或是香客,前來的目的就是在這里上一柱香,虔誠的拜佛,當然拜佛是敬仰,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我們依次點了蠟燭,然后燒了柱平安,求佛保佑平安,東西南北,雙手合十,四面拜過,正殿外,仍雙手合十,誠拜,這里有些計較了:從側門進入正殿(不可從正門進入),進時要一步越過門檻,腳不能踩在門檻上,門檻是佛的肩,進正殿后又雙手合十,虔誠叩拜,再三,移入左右兩旁,逐個神仙再拜,拜完,出門時和主持雙手合適致禮,主持急忙回禮。 后山的風景很好,可謂一覽眾山小! 繞過天臺寺,后邊有一道突出的山脊,我看著都覺得腳在抖,險啊!壯著膽子走上去,山風突然加大,游人手里打的傘跟著就要被吹走,我覺得人都快被帶著吹跑了,趕緊讓大家收了傘(真怕被吹到山下去)。一路抓著鐵鏈連成的扶手向前挪,總算到了頭,阿彌陀佛。那邊是塊天然的大石頭,正面有人照相的攤位(這些照相攤的老板不簡單啊,沒生意的時候就在自己的小屋里玩電腦,水平應該不錯的)。我們選了那石頭的背面照相,再看看背后,萬丈懸崖,想想都發毛,趕緊拍了照走人,免得腿一軟……風真大,吹的人涼嗖嗖的,一拍照的在后山豎起“天臺頂峰”四個大字的紅牌,見我們不給錢的意思,急忙拿下,哈哈! 在天臺峰絕頂,有兩塊巨石夾峙而立,其高約六七米,寬四五米,兩石之間有一縫隙,下寬一米,上寬稍窄,僅容一人擦肩而過。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線,故有“一線天”之稱。因其常有云霧穿越,亦稱“云峽”。我選擇了在“一線天”給同行的兄弟姐妹攝影留念,效果還真不錯。 我們終于爬勝了頂峰,此時心境,心曠神怡。縱覽山下,奇峰異石,鬼斧神工,時而延綿起伏,時而聳立云端。天臺正頂左右望去,十王峰與蓮臺峰隱約可見,天臺正頂在十王峰北側,碑文記載,海拔一千三百零六米,是九華山第二高峰。峰頂有天臺禪寺。東有一山脊,如一條盤曲在云空的巨龍,由裸露的花崗巖構成,呈黛色,故有“青龍脊”之稱。在青龍脊南北兩側,沿近南北方向的節理下蝕,兩側璧立,稱為摩崖。西為龍珠峰(又名天臺崗);兩峰有一石橋相連,稱“渡仙橋”,橋梁鐫有“中天世界”四字。天臺峰頂建有一亭,突兀云表,好像伸手可捧握太陽,故名“捧日亭”。天臺峰是觀九華山全景和看云海日出最佳處, “天臺曉日”是九華古十景之一。 可惜的是我們沒辦法在黎明破曉時來,我也沒有看到黃山和長江,只好打住。 興趣之余發現我們掉隊了,幸好導游和我們在一起。六、七個人回程又多走了一段去瞻仰地藏古洞,據說金地藏曾在此修行,雖然是條死胡同,但是這邊有個山岙,山風奇大,白霧倒卷,站在山岙處感受狂風襲體是種與眾不同的感受。 下了索道導游小姐極力推薦我們去看鳳凰松,穿過幾條小巷,果見一參天迎客松,看看樹旁的介紹,原來得知,“鳳凰松”相傳為漢陵陽縣令竇子明所植,故又稱“子明古杉”,距今已兩千年歷史。杉高12米,樹圍2.5米,杉樹從巨巖中破石而出,樹根盤結交錯,像鐵爪一樣深深扎進石縫里,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粗大的樹枝向東伸展,似巨人抬臂迎客,造型酷似黃山迎客松。鳳凰松可是大有來歷的,傳說當年李白在此遺下一串錢,漸漸長成了搖錢樹,金地藏在此修行時還在樹上摘下過金錢,有一年天下大旱,從遠方飛來一只鳳凰,天天為搖錢樹澆水,為上山進香的人送茶,一日正遇佛祖講經,鳳凰得成正果而去,留下這當年澆灌的松樹,人們為了紀念它,就稱其為鳳凰松。 可惜我也不知道哪棵才是傳說中的搖錢樹。 下得天臺已是中午十二點了,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跳上回九華街的中巴,我發現車子不一樣了,是上好的空調中巴,許多人下車的時候雙腿抽筋,路都走不動了,唉,缺乏鍛煉啊! 我到還好,漫步在佛香彌漫的小街上,再次傾聽那悠悠的鐘聲、鼓聲、唱經聲,度過了一次難忘的佛國之旅。
關鍵字: 中巴 九華山 佛教名山 出土文物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