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如詩如畫小村莊
西遞村牌坊 有“世外桃源”美稱的安徽黟縣,明清古民居群有三四處,西遞村便是其中一處。西遞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在村南會源橋匯聚。 鄉村印象:西遞村依山傍水,因古驛站西遞鋪而得名。村內有兩條大街、九十九條小巷,走過這些青石板鋪設的小巷,100多幢有著百余年滄桑、但依然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在身邊一一展現,看著民居那潔白的粉墻、黝黑的屋瓦、飛揚的檐角、鱗次櫛比的獸脊斗拱,以及高低錯落、層層昂起的馬頭墻,仿佛走進了古老的夢境中,隨著青石板巷步移景異,傾聽著歲月的絮語…… 走近鄉村:西遞村必須用心去感受三方面的東西:一是建筑,二是文化,三當然就是當地的美食了。經過了百多年歲月的洗禮,西遞村街貫巷連、老房子黛瓦粉墻,仍然給人以一種明快淡雅的美感。據了解,在百多年前,這些民居除了審美價值外,更具有諸多實用的功能。徽州民居的外墻都是用磚砌成的,表面涂抹白灰,這種粉墻主要是為了防止雨水侵蝕,而不是有糜費裝飾的意向。他們在民居建筑的用料上下工夫,紫檀、紅木、黃楊木、楠木等做的門窗家具隨處可見,整塊石板雙面透雕的也不少,絢麗的彩繪、璧畫等都體現了“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的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另外,明清兩代是西遞胡氏家族的鼎盛時期,西遞村出了許多高官、巨賈和文人。 在村中有一座小姐繡樓,飛檐翹角,樓閣高懸,頗似一座戲臺,是皖南古代的富家小姐拋繡球擇婿的建筑,現在這里也有拋繡球的游戲項目。隨著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的音樂響起,一個穿著紅衣古裝的“丫環”輕盈地走出來替“小姐”探望,將所看到的情況告訴“小姐”。等了許久,“小姐”才羞羞答答地出來,扭扭捏捏地來回幾次,最后又注視許久才將繡球試探著向下拋,當她輕輕將繡球拋出,焦急等待的游客一哄而上,都跟著去搶。當然“搶”成功的“新姑爺”就有機會和“小姐”合個影,繡球也可以帶走,但是做了新郎,紅包也是少不了的,就不知道如果是一位女士接到了繡球要怎么辦。 游西遞村千萬別忘了在那里吃一頓正宗的農家徽菜。這里的砂鍋農家雞可不是簡單地用美味二字就可以形容,揭開砂鍋,雞湯的香味已飄滿全屋,整只雞色澤金黃,入口鮮滑清甜。記住一定要吃那里的酸泡咸辣椒,該辣椒肉厚而嫩脆,味道奇美。還有像雞蛋大小的白蘿卜、翠綠金黃的小南瓜,都是難得一吃的極品。 資訊加油站: 交通從廣州直接到黃山,黃山長途汽車站約半小時有一班車到黟縣的縣城,到達縣城后再轉農用車到西遞村,最晚的公共交通約在下午5點以前。 美食著名的徽菜不可錯過,普通老鄉家里的野菜,火鍋等也是美味可口。羊街鄉的梯田依著山勢蜿蜒,層層疊疊,像萬級銀梯 云南大羊街鄉 云南省紅河縣有一個大羊街鄉,是葉車人的聚居區,這里地處地勢險峻的哀牢山,山高谷深,海拔在3000米與600米間變化,形成了一個寒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立體氣候,并帶來了豐沛的降雨和壯觀的云海,也滋潤著哀牢山中氣勢磅礴的梯田。 村落印象: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在哀牢山那片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連綿,層巒疊嶂中,藏著哈尼人的故事。哈尼人用頑強的毅力在這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了世界聞名的、壯美的梯田,這片土地給了哈尼人物質所需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美麗的藝術圣地。 葉車人屬哈尼族支系,與哀牢山其他哈尼族一樣,他們的寨子坐落在半山腰上,紅河縣的大羊街、浪堤、車古三個鄉是葉車人的主要聚居地,大羊街鄉有葉車人2萬多人,其中羊街鄉就占了一大半,為此,紅河縣大羊街也被稱為葉車之鄉。 走近鄉村:哈尼族有一俗話“要種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氣候溫和的半山腰,成為了哈尼族理想的居住地,他們在半山的向陽坡上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在村寨周圍、房前屋后開辟菜園,修筑道路與各村寨連接。高山源泉引入村中用之不竭。從村寨邊至山腳河谷的整個下半山,就是層層梯田。這里氣溫較高,濕度較大,適于稻谷生長。梯田雖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卻錯落有致,能互相溝通,層層相疊,鋪滿群山,梯田間有小道相互通行。 來到哈尼族支族葉車人居住的大羊街鄉,便能真正感受梯田的魅力。大羊街鄉離紅河縣城有65公里,汽車在崎嶇的山路上慢慢前行,放眼望去,葉車人的寨子在半山腰,比寨子更高的是森林,森林下方是天梯般的梯田,從2000多米高的山上一直延伸到深深的河谷。層層疊疊的梯田,像萬級銀梯,依著山勢蜿蜒屈伸,把幾座山體連接在一起,梯田是這里最動人的景色。 資訊加油站: 交通到大羊街鄉需在建水縣或河口縣轉接,昆明東部客運站、南窯客運站有客車到達這兩個縣城,再從縣城轉客車到大羊街鄉。 美食大頭菜、過橋米線、建水獅子糕、蒙自年糕、石屏豆腐都是當地的特色小吃。貴州中洞苗寨 貴州逢山必有洞,“中洞苗寨”就隱藏在這片茫茫的大山之中。“中洞苗寨”距貴陽161公里,位于離安順市76公里的紫云格凸河畔。到縣城要先步行,再轉車,需輾轉3個多小時,行程辛苦些卻能看到了人間淳美的風景。 鄉村印象:紫云縣水塘鎮的中洞寨被冠以“中國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名號,這個100多米寬、200多米深的洞穴里,住著中國最后的穴居“部落”——18戶人家共73個苗族人,他們的祖輩當年為躲避戰亂而遷到山里,之后定居洞中。 走近中洞:走馬觀花地看中洞,很多人都會發出感嘆:美哉美哉,桃花源!不是嗎?這里景色雄奇綺麗,站在洞口望出去,群山如波濤洶涌,不乏奇峰異石參天古樹,洞里民風古樸淳厚,巨大的洞穴遮風避雨,冬暖夏涼,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與世無爭,和都市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 要走到中洞可不簡單:首先要“爬”上格凸河出口附近峽谷上方的山頂,雙腳加上雙手,扯著枝條,攀著巖石,慢慢往上挪步。這里有一組洞,山頂是上洞,半山腰天生橋的洞穴是下洞,中洞位于兩者之間。這個巨大的洞穴,像大山睜開的一只巨大的眼睛,洞前的翠竹綠樹是美麗的睫毛。 從被蒼松翠竹遮掩的洞口進入,洞內開闊、寂靜,偶爾一聲牛叫,在洞內回響如飛機轟鳴。洞中人家籬笆做墻,洞頂便是屋頂,家中陳設多是做工拙樸的木頭箱柜、桌凳。洞內居民自己紡紗織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買些油、鹽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種田、放牛或養豬。農閑時,男人們圍著篝火喝著自釀的土酒,女人們則聚在一起談論生活瑣事。桃花源美則美矣,但這里的貧窮落后也是事實,水資源等問題,讓人為之感嘆。 資訊加油站: 交通到中洞的交通有點兒波折,從廣州到安順或貴陽后,有車到紫云縣,再從紫云縣到水塘鎮,再到格凸景區,然后從景區走山路到中洞苗寨。 美食這里的生活條件較原始,體驗的是真正的農家樂,最簡單的一頓農家菜也許就是最好的美味。山西郭峪
關鍵字: 世外桃源 印象 安徽省 青石板 黃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