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太湖旅游度假區
蘇州天平山是國家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區之一;景區距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約5公里。南連靈巖山,北接支硎山,東鄰金山,海拔221米,是蘇州西南諸山中最為高峻的一座山峰。因其山巔平整故名天平山。山上白云繚繞,又名白云山。全山上下分為上白云、中白云、下白云;自山麓至白云茶室為下白云,從一線天經飛來石到中白云亭為中白云,中白云亭向上過二線天、大石屋直至山頂為上白云。北宋時期范仲淹將其高祖葬于山麓,宋仁宗把天平山賜給范仲淹為家山,又稱范墳山。天平山南麓古楓參天,松掩莊園,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quot;范仲淹紀念館quot;座落其中。山中峰奇石怪,清泉叮咚;山頂平如刀削,視野千里。這里自然風光旖旎,景色宜人,自唐代以來,就已成為旅游勝地,有quot;吳中第一山quot;、quot;江南勝境quot;之美譽。景區內的“清泉、奇石、紅楓被人們贊譽為quot;天平三絕quot;,吸引著無數歷史名人、文人墨客。不僅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康熙、乾隆皇帝等歷史名人在天平山留下了許多的遺跡和傳說;而且近幾年來,天平山亦得到了李瑞環、宋平、喬石、宋健等一些中央領導的垂青。為民造福的一代名臣范仲淹在天平山眾多的歷史名人中,范仲淹更是與天平山結下了不解之緣--蘇州是其桑梓之地。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卒于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礻右四年),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公元1043年任參知政事時,范仲淹曾主持了一次以整頓吏治為核心,以富國強民為目的的慶歷改革。因為改革直接觸動了一大批權貴的勢力,所以他主張的改革沒有成功。雖然quot;慶歷新政quot;沒有成功,但卻為后來的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后人稱他為quot;改革的先驅quot;quot;一世之師quot;。公元1046年,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要求寫下了《岳陽樓記》。他完成這篇傳世佳作的時候,自己卻尚未去過岳陽樓。當時他是看了他的好友滕子京給他的一份《洞庭晚秋圖》和一張重新修復的岳陽樓圖,靠自己豐富的藝術想象力而一氣呵成的。范仲淹非常關心教育事業,他在蘇州創辦了最早府學;為蘇州的人才培養、為蘇州的教育事業奠定的堅實的基礎。范仲淹一生清貧儉樸,但對他人卻從不吝嗇,他常把節約下來的俸祿施舍給窮困的人;公元1049年(皇礻右元年),范仲淹出任杭州知州,返回故鄉,看到族中之人,有不少仍受著饑寒之苦,于是尋訪宗族,買田千畝,創辦范氏義莊,周濟貧困的族人。范仲淹的惠民德政,使老百姓難以忘懷,數百年來蘇州人民一直崇敬和懷念著這位為官清正、廣施德政的杰出人物。quot;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quot;的千古絕句,更值得人們呤讀。天平三絕之一紅楓“天平紅楓甲天下,天平山是與北京香山、南京棲霞山、湖南長沙岳麓山齊名的四大賞楓勝地。天平山的紅楓,學名楓香,葉呈三角狀,植株較其它幾處高大。這片楓林的幼苗,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范允臨,從福建帶回的(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他把380余株楓香幼苗植于山前,現已歷經近四百余年的風雨。你看那一株株楓香粗壯挺拔,主干高達10層樓房,要兩三人才能合抱。這一棵棵飽經滄桑的楓香樹,無不呈斑駁老態狀。有的根部盤突,樹干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quot;樹瘤quot;;有的枝干四展,構成幅幅圖畫。這些看似老態龍鐘的古楓香樹,卻都是生機勃勃的。初春,生發出許多新枝,夏時,枝葉繁茂如蓋。近些年來,天平山風景管理處又栽種了2000多棵quot;接班楓quot;,與古楓林形成一片,時至深秋,交相輝映,景致更為壯觀。這些楓香樹,由于樹齡不同,地勢不同,長勢有強有弱,又受山體阻擋,所接受的寒氣不一樣,其葉的色彩變化有先有后,有深有淺,甚至出現綠叢中一株紅。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樹的大小枝葉上呈現出嫩黃、橙紅、赭紅、血牙紅、深紅等自然景觀,似如鮮花爭艷,為樹冠之花,人稱“五彩楓。楓紅時節,天平山麓紅霞繚繞、丹楓爛漫。慕名前來天平觀楓賞景的游人如結如云。因而有詩形容quot;丹楓爛漫景裝成,要與春花斗眼明。虎阜橫塘景蕭瑟,游人多半在天平quot;。秋到江南何處去,天平觀楓最佳游。秋季來天平山觀賞紅楓更令人陶醉。 天平三絕的主要景觀--怪石當您來到天平山麓,昂首仰望時,但見那蒼松翠柏之中,滿山滿谷都是嶁峋怪石,千姿百態,有的quot;如屏如矗,或插或倚,備極奇怪quot;(民國《吳縣志》卷十九quot;輿地志●山quot;),有的quot;若臥若立,若搏若噬,蟠拿撐柱,不可名狀quot;(高啟《游天平山記》),或者quot;瑰形詭狀,可喜可愕quot;(周必大《游天平山記》)。一塊塊直立的巨石,猶如古代大臣上朝用的記事板--笏,因此,民間在quot;萬笏朝天quot;的說法,天平山別稱quot;萬笏林quot;,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游天平時,曾寫下了一首詩《天平山》,形象地描繪了天平山quot;萬笏朝天quot;的奇景。后來人們把這些奇峰、異谷稱為:quot;龍門一線天、飛來峰、望楓臺、卓筆峰、照湖鏡quot;以及quot;龍頭石、蟾蜍石、鸚鵡石、靈龜石、鯨魚石、釣魚石、丹石、印石、石幢、象石quot;等等。天平山是一座自然景觀十分秀麗的山峰,休閉登山,寧靜至遠。 “吳中第一水--天平山上白云泉天平三絕之一的quot;清泉quot;則位于一線天東側的云泉精舍內,清泉稱作白云泉。相說,唐代寶歷元年(825~826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常利用公余閑暇,登游天平山。一天,他在山腰忽聞有如鳥鳴琴奏的流水聲,上前拔開草叢、荊棘、繁枝,見一股清洌甘泉從石罅中潺潺地流出、順著陡峭巖壁流向山下。當時,白居易與山民商定,在山腰用石筑壩,擋住泉流。一泓泉水,清澈透明如鏡,塊塊青中帶白的石頭,似如朵朵白云,與藍天白云倒影池中,相映生輝。白居易觸景生情,即題書quot;白云泉quot;三字,并詠詩《白云泉》一首。請看石壁上的這首詩就是白居易所做。白居易在詩中寫道quot;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云,更添波浪向人間。quot;后來他人將泉名和這首詩刻于泉池巖壁上。這首詩的書寫者是蘇州市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先生,他是用左手揮就而成。大家請看,在泉旁的一塊斑剝巖壁上有天然浮雕,粗看形似穿道袍的慈祥老人,細察酷似白居易像,側立池畔,凝神靜觀,自然逼真。這就是大自然天功神造的“仙人影。再看,那股由巖隙流出,用竹管接引的清泉就是白云泉。白云泉,為裂隙泉,出自半山腰峭壁巖罅之中,由于江南一帶雨量充沛,裂隙水源不斷,泉水常年不涸。那怕是久旱不雨,泉水仍然絲連縈絡。有古詩《白云泉》云:“云根流玉液,發泄出巔巖,香洌堪為酒,清冷可煮茶。舊時因山僧用竹管導入化緣的古缽中,因此,又稱quot;缽盂泉quot;。其水因在巖罅滲透過程中,溶解巖石中的一些礦物質,并受山體沙石過濾,所以,泉水碧清透底,醇厚甘洌。因泉水味甘洌,唐朝茶圣陸羽曾把這清泉品評為quot;吳中第一水quot;。舊時,很多人游天平山,至此小憩品香茗,吟詠賦詩,感嘆不已。有的言道:quot;一勺初分到草堂,半似甘露半瓊漿。煮茶有客多題品,可惜當年不與嘗quot;。有的詩云:quot;茲山蘊美玉,玉精流不盡。色清未足夸,味甘有新稟。鄙哉陸羽翁,何不論入品quot;。還有的感嘆道:quot;良辰當谷雨,勝賞又云泉;一歲一游覽,是山吾有緣quot;。還有的要quot;期與云泉作老友,日日來此聽松風quot;。許多游人對quot;白云泉quot;情感至深,留下美好印象。清乾隆皇帝南巡時,游天平山最喜歡到quot;白云泉quot;飲茶,并御題詠:quot;白云泉是白家泉,林色嵐光太古閑;不為炫能頻疊韻,高人風度緬其間quot;。今日,我們游天平山,來到白云泉,不僅可以小憩飲茶,消乏提神;而且還可了解quot;白云泉quot;文化,quot;入山思水秀,涉水憶青山quot;。特別是秋高氣爽之際,山麓紅葉成片,崖壁朱實籬籬,更有無限的詩情畫意。山上山下共有72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有天平山的特色。這里樓堂廊榭依山而筑,山水房樹相映成趣,赤橙黃綠交錯生輝;不同季節來天平山,又能欣賞到不同的景觀。春到天平--古樹返青、百鳥爭春;春游踏青,讓人青春不老。夏到天平--綠蔭陣陣,蟬鳴錚錚;休閑納涼,讓你遠離煩躁。秋到天平--滿山楓葉,紅霞繚繞;觀楓賞景,令你留戀忘返。
關鍵字: 一線天 歷史名人 天平山 岳陽樓 楓香樹 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