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北起淮陰區碼頭鎮,南迄洪澤縣蔣壩鎮,全長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于東漢建安年間,至清乾隆年間方建成。洪澤湖大堤的筑堤成庫規劃和直立條式防浪墻壩工程技術代表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洪澤湖大堤始建于東漢建安五年,古稱高家堰,是僅次于都江堰的國內第二大古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有壩引水工程。高89米,底寬50150米,頂寬1030米,如今仍是蘇北平原防洪的堅實屏障。據史料記載,東漢建安五年,廣陵太守陳登筑高家堰三十里,以防淮水東侵,高家堰便是洪澤湖大堤的萌芽。南宋時因戰亂,造成黃河奪淮,直到明萬歷七年,河督潘季順實行“蓄清刷黃政策,即將高家堰加高并向南延伸六十里,形成洪澤湖大堤。從1580年(明萬歷八年)起,洪澤湖大堤就開始增筑直立條石墻護面,歷經明清兩代171年,使用千斤條石6萬多塊,達60萬立方米以上,且規格統一,筑工精細,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高超技藝。大堤逶迤70公里,氣勢磅礴,被譽為“水上長城,有108道彎,仁、義、禮、智、信5道減水壩,每一彎都呈半弧狀環抱一泓湖水,每一壩都見證著千百年來湖水分洪的壯觀場面。民間傳說,大堤每一彎都有梁山中一位好漢值守,時刻提防滔滔湖水為害里下河2000萬人民。洪澤湖大堤的存在直接造就了“世界最古老最大的人工水庫洪澤湖。 根據測量結果顯示,70.63公里長的洪澤湖大堤包括埋入灘地和擴砌在保護性石坡下但還可再現古堤,基本完好率在74%,符合“申遺項目完好率70%以上的要求。洪澤湖大堤被江蘇省文物局納入江蘇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推薦名單,正式上報國家文物局。
關鍵字: 千百年來 完好率 民間傳說 江蘇省 洪澤湖 高家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