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
淮安市淮海南路30號,是解放戰爭初期華中革命心臟蘇皖邊區政府所在地。在這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革命舊址上大部分房屋尚保留原貌。原蘇皖邊區政府大門朝南,座落在鎮署街前(現在名游符西街)。門兩側有一對石獅。進門對稱分布的四幢平房,是當年政府辦公室,再向北是四合院,上下兩層計26間,是功、功皖邊區政府接待來客、舉行會議的地點,當年國、共、美三方代表談判地點就是在這四合院里展開的,所以人們稱這里為交際處。1945年9月,為了更好地堅持、鞏固、建設解放區,爭取和平局面的實現,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決定統一行政機構,1945年10月29日,在清江城(今淮陰區)召開了蘇皖豫各大解放區負責人、各行政區參議會負責人、各界代表的聯席會議,經過充分民主的討論協商,決定成立蘇皖邊區民主政府,在會議上推選出主席李一氓、副主席劉瑞龍、季方、韋愨、方毅,蘇皖邊區民主政府委員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曹獲秋、張帳帆等二十七人,政府內設廳、局、處計16個部門,劃分了八個行政區,管轄72個縣市,人口近幾年來千萬,面積32萬平方里。區域東至黃海,南到長江,西及大別山,北達隴海鐵路。蘇皖邊區民主政府成立后,在不到一睥的時間里,以發展生產,改善民主為宗旨,迅速恢復和發展了城市工業、鄉村農業、交通郵電等,修復了橋梁279孔,公路2330公里,發放了大量貸款,創建了五所醫院,創辦了十幾種報刊雜志,創立了華中建設大學、華中新聞專科學校和九所中專學校。這一系列的工作,對領導華中人民保衛民主權利,從事和平建設,發展工農業生產,繁榮經濟,解放戰后災民困難和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物質基礎,作了重要準備。蘇皖邊區政府是民主中國的實踐模型之一,她為新中國的誕生,造就了一在批建國、治國的棟梁之材。為了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江蘇省人民政府于1978年公布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建立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在1985年11月1日蘇皖邊區政府成立40周年之際,第一批歷史資料陳列開放,展覽以實物和圖片為主,再現了邊區政府當年在困難艱苦的條件下,勵精圖治、雷厲風行的政權建設情況,館內共分五個部分,即蘇皖邊區政府的成立及歷史背景;加強政權建設,勵行民主政府;開展生產斗爭,繁榮邊區經濟;發展文教衛生事業;掀起反內戰運動,武裝保衛邊區。修復的蘇皖邊區政府舊址在淮陰市區中心進帶,鬧中有靜,鳥語蒼茫花香,環境宜人。蘇皖邊區政府舊址是一個重要的革命紀念地,是人們了解淮陰、認識淮陰的一個窗口。
關鍵字: 四合院 文教衛生 紀念館 行政區 解放區 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