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三國城耦園
quot;近水園林更面城,櫓枝帆葉記分明quot;,quot;為園城東隅,流水抱河曲quot;;位于蘇州城內東偏倉街小新橋巷的耦園,就是這樣一座幽居城曲河灣、饒有水鄉風韻的文人寫意山水園。
耦園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清雍正年間,為四川保寧知府蘇州人陸錦的宅園,取陶淵明《歸去來辭》quot;園日涉以成趣quot;句意,名為涉園,又用三國東吳郁林太守陸績quot;廉石quot;典故,別稱小郁林。園中有觀魚檻、吾愛亭,藤花舫、浮紅漾碧、宛虹橋、月波臺、紅藥欄、芰梁、筼筜徑、流香榭、吟窩、覓句廊、澆花井諸勝。程亦增《涉園記》稱:quot;繞曲檻不加丹雘以掩樸素。庭中雜卉喬木慘淡蕭疏,無濃蔭繁葩壅障風月,更不令棟宇多于隙地。quot;可見是一處十分疏朗散淡的所在,很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園中楹 聯寫道:quot;誰知太守山林之樂,時有群賢觴詠其間。quot;每逢春暖花開時節,涉園大門洞開,任人游賞,盛極一時。后來書法家郭鳳梁一度寄寓園中,時有名流雅集。繼歸崇明祝氏。咸豐十年(1860)毀于戰亂。
同治十三年(1874),由隱退蘇州養病的蘇松太道道臺湖州人沈秉成購下園址,聘請畫家顧沄規劃設計,經重修擴建,成為一宅兩園的格局,于光緒二年(1876)落成。早有隱逸思想的沈氏夫婦喜得雙園,如愿以償,遂取名耦園。耦與偶通,除表明有東西兩園成雙作對外,更寄寓著夫妻偕隱雙棲、嘯詠終老的意思。沈秉成雅好金石書畫,精于收藏鑒賞;繼配夫人桐鄉嚴永華是位才女,工丹青,嫻詞賦。夫婦二人quot;不隱山林隱朝市,草堂開傍闔閭城quot;,讀書作畫,聯吟唱和,情深意篤地在耦園度過了八年隱逸生活。期間,潘祖蔭、李鴻裔、吳云、顧文彬、張之萬、鄭文焯諸名士,常與園主詩酒唱酬于泉石之間。光緒十年(1884),沈秉成奉詔復出,官至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十六年(1890),嚴永華病歿于安慶。廿一年(1895),沈秉成病重回蘇州醫治休養,七月卒于耦園。在此前后,詞壇巨子鄭文焯、朱祖謀曾先后寄寓園中之西園。
1912年后,耦園逐漸散為民居,失于修治,日趨荒蕪。1941年歸紡織企業家劉國鈞所有,稍加修葺。后來無償供振亞絲織廠使用,并于1958年捐獻給國家。
1960年至1965年,在劉敦楨、陳從周等專家指導下整修耦園東園,1979年至1980年再次維修。1986年至1994年修復西園及中部住宅,耦園始成完璧。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擴展地列入遺產名錄。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耦園橫寬108米,縱深78米,略呈矩形,占地面積7917平方米,建筑面積4496平方米。住宅后部起居樓、東園后部讀書樓、西園后部藏書樓之間,上下都有廊道貫通,有重樓復道之勢,為蘇州園林中所僅見。東西兩園假山俱佳,作為東園主題的黃石假山疊石手法尤為高超,為蘇州同類假山之最。劉敦楨教授認為,此山quot;和明嘉靖年間張南陽所疊上海豫園黃石假山幾無差別,可能是清初涉園的遺物,也是當地可貴的歷史文物之一。quot;
耦園臨街面河的大門是六扇黑漆竹絲墻門,這在從前是深宅大院的標志,如今已十分罕見。門廳內掛有quot;城東勝跡quot;新匾。第二進是轎廳,是從前停轎子的地方,懸有quot;城市山林quot;新匾和晚清金石家鄧石如舊聯:quot;逍遙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間。quot;院南門樓上的題額為quot;平泉小隱quot;。這些匾聯在于提示游人,雖足不出城市,卻可在此獲得山林泉石之趣。
繼續前行便是大廳quot;載酒堂quot;,堂匾為網師園主人李鴻裔所書。堂名取宋人quot;東園載酒西園醉quot;詩意,與耦園構思立意正好吻合。清乾嘉四大書法家之一王文治所書抱柱聯quot;左壁觀圖右壁觀史,西澗種柳東澗種松quot;,恰是沈秉成夫婦隱居耦園的生活寫照。大廳面闊三間,氣宇恢宏,陳設精美。耦園落成之時,沈秉成曾在此宴請賓客。院南有quot;厚德載福quot;門樓與之相對。大廳后院即五開間兩夾廂的樓廳,前有磚細牌科門樓,額題quot;詩酒聯歡quot;,雕刻較為精致。
從樓廳出quot;鎖春quot;小門曲折西行,眼前忽然一亮,便已到了西園。園東有座倚廊半亭,額quot;鶴壽亭quot;。亭名因沈秉成愛鶴并自號老鶴而得。廊壁有磚框木花窗數孔。出廊向西經一方亭,就來至西園主廳quot;織簾老屋quot;,隸書匾額為晚清書法家何紹基手跡。屋名取自南朝隱士沈麟士織簾讀書、著書課徒、終生不仕的故事。廳內還掛有清兩江總督左宗棠所書抱柱聯:quot;澗道馀寒歷冰雪,洞口經春長薜蘿。quot;此廳為硬山頂,內部以屏門、隔扇和飛罩分為南北兩半,作鴛鴦廳式。南有石坪月臺。廳北庭院筑湖石牡丹花臺,院后是三進藏書樓,第一進西部向南突出呈曲尺形。當年藏書頗豐,有沈氏夫婦quot;萬卷圖書傳世富quot;詩句為證。
廳南庭院為不規則形狀,湖石假山起自西南,至東北鶴壽亭前尚有余脈點石,綿延不盡,似與北院花臺疊石呼應,對織簾老屋形成群山環抱之勢。山中構洞壑,盤旋可通山頂。山上筑云墻,起伏曲折。山間喬木參天,濃蔭蔽日,銀杏、枸骨、袋袋櫞等老樹已逾百歲。東麓有斜廊屈曲,廊南房舍舊為書塾。游人可自西南入山,經斜廊、鶴壽亭返回樓廳。
東園占地約3300平方米,是耦園的主體和精華所在。由樓廳或大廳向東,沿走廊幾經曲折,豁然開朗,便是東園西端的一處庭院,院南有北向小客廳三間,硬山卷棚頂。所懸quot;無俗韻軒quot;橫匾為百歲老人蘇局仙補書,軒名取陶淵明quot;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quot;詩意。對聯quot;園林到日酒初熟,庭戶開時月正圓quot;,為何紹基所書。院北立湖石三峰,題刻quot;浮玉quot;、quot;古月quot;、quot;白業quot;,伴以古松、叢桂。
院東曲廊名quot;樨廊quot;,廊邊桂樹甚多。循廊而北有quot;藤花舫quot;倚廊朝西,室內仿佛船艙,透過和合窗看假山樹藤,令人產生舟行山林的遐想。
再往北折東,便是東園主體建筑--面闊近40米的重檐樓閣,前隔石坪面對假山,后有小天井四處。樓下中心三間隔為廳堂,內懸清乾嘉四大書法家之一梁同書所寫quot;城曲草堂quot;匾額,取唐李賀quot;女牛渡天河,柳煙滿城曲quot;詩意。還有一聯云:quot;臥石聽濤,滿衫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quot;如在啟發游人去領悟天籟之聲的美。廳西有小室名quot;儲香館quot;,舊為園主之孫書畫家沈邁士童年讀書處,以館前桂香得名,有勸勉勤奮學業他年蟾宮折桂之意。后有天井,植山茶和南天竹,頗為清雅。廳東一室署名quot;安樂國quot;,寄托園主隱退山林之志。
樓上題名quot;補讀舊書樓quot;,匾額為江蘇巡撫張之萬所書。顧名思義為讀書之樓。沈秉成曾在北京得一汧陽石,剖開后形似比目魚,制成兩硯,與夫人嚴永華各執其一,名為鰈硯,遂有quot;鰈硯廬quot;齋名;鰈為比目魚的一種。1939年至1940年,史學家錢穆曾隱居耦園,在此樓潛心著述,完成了《史記地名考》一書。抗戰勝利后,錢穆和他的侄兒錢偉長都曾在耦園小住,史學家顧頡剛亦曾在園中錢家借地讀書。錢穆晚年在臺灣,時常憶及耦園。近年錢偉長因公來蘇,也常重游故地,追思往事。
樓的東首向南突出,名為quot;雙照樓quot;,卷棚歇山頂,東、南、西三面檻窗,可得日月雙照;在此可遠眺城外風光,內瞰園中山水,堪稱賞景佳處。若是從前,在樓上環視一周,則婁門城樓雉堞,雙塔亭亭塔影,遠山一痕黛色,均可映入眼簾。樓上還有一小室,現辟為quot;耦園沈氏文物陳列室quot;,展出鰈硯廬舊物虎紋瓦當硯臺,沈秉成、嚴永華夫婦合著的《鰈硯廬聯吟集》,嚴永華的《紉蘭室鰈硯廬詩鈔》及后裔沈邁士等人的國畫等,為了解和研究耦園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quot;雙照樓quot;下為書房quot;還硯齋quot;,因沈秉成喜得其玄祖沈炳震暮年所用但久已失去的一方眺硯而名。齋中板聯quot;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quot;,系清乾嘉四大書法家之一劉墉的手筆,并有張廷濟、吳云題跋。
出書房有廊沿圍墻曲折向南延伸,廊畔墻根植叢竹,故名quot;筠廊quot;。倚廊有卷棚歇山頂暖亭,臨水面山宜賞月,題為quot;望月quot;。亭南又有半亭貫穿廊間,下架石板于水上如橋,從前水池在此與園外內城河相通,現已堵塞。亭壁嵌石碑刻王文治所作《掄元圖》,繪折枝香櫞三只,自題詩跋,并有沈秉成、嚴永華題記。出亭循廊緩步南行,正好隔水西望山林景色。廊盡端又是一座卷棚歇山式面水暖亭,名曰quot;吾愛亭quot;,亭名取陶淵明quot;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quot;詩意。亭西北有三曲紅欄板橋quot;宛虹杠quot;斜架水上。清代李果有詩云:quot;一橋宛垂虹,下映春波綠,倒影逼游人,此景迥超俗quot;,為橋上賞景的真實寫照,游人自有同感。橋下之水縱貫南北,與山崖樹木相映發,quot;水隨山轉,山因水活quot;之妙締于此可領略一二。水際崖腳刻有quot;受月池quot;三字,令人聯想月光流瀉于水面的迷人夜色。
過橋便是氣勢雄偉、自然逼真的黃石假山。東側主山隆然崛起,峰頂摩崖quot;留云岫quot;,洞穴題刻quot;攬云洞quot;,均為極言其高聳入云。西側次山題為quot;桃嶼quot;,坡度平緩,西麓降至樨廊半墻,為主山之襯托。上有平臺,置石桌石凳供小憩賞景。主次兩山之間辟有曲徑,寬僅一米許,兩旁懸崖如削,形似峽谷,故題刻quot;邃谷quot;二字。主山東南山勢起伏,雄渾峭拔;蹬道蜿蜒陡立,下抵水涯,上達山顛。此間疊石手法自然逼真,為全山最精彩處。峰頂東緣急轉為絕壁,倏然直落深潭,崖壁間懸葛垂蘿,幾株古木虬枝擠出石縫,斜傾水面,極富野趣。主山北側豎置大石數排,結構極似巨石自然風化剝裂,給人以險峻、蒼勁之感。全山樹木豐茂,百齡以上喬木有山茶、黃楊、樸樹等。耦園疊山采取分峰用石的手法,西園用湖石,東園則用黃石。黃石疊山,氣度恢宏,如北國巍峨的崇山峻嶺,與湖石疊山的空靈奇巧之美迥然不同。耦園黃石山與環秀山莊湖石山異曲同工,各有千秋,堪稱蘇州園林假山的quot;雙璧quot;。
下得山來,沿受月池前行,盡端有朝北水閣枕水,內懸清代探花沈荃所書quot;山水間quot;銀杏木舊匾,北檐下掛抱柱聯:quot;佳耦記當年,林下清風絕塵俗;名園添勝概,門前流水枕軒楹。quot;水閣為卷棚歇山式,北半部凌駕于水上,三面臨空,給人以溪流不盡之感。在閣中憑檻北望,但覺山高水深,蒼翠滿目,樓閣掩映,虹梁飛渡,令人遐想當年園主夫婦情意相投,互為知音,在這山水之間共賦高山流水之曲,同享山水之樂的美好情景。閣內置杞梓木quot;歲寒三友quot;落地罩,雙面透雕,構圖渾厚,技藝精湛,可能是明代遺物,規制之大為蘇州眾園之冠。
水閣東南,一樓一閣相依相伴,均作重檐歇山卷棚式,下有連廊,上有閣道相通。樓居園東南隅,倚墻而建,聳出園外,兩面臨河,故取陸游quot;參差鄰舫一齊發,臥聽滿江柔櫓聲quot;詩意,題為quot;聽櫓樓quot;。以欸乃櫓聲作媒介,景隨聲出,不出園門也可感知城河舟楫往來的情景,這一題名可說是構思獨到的絕妙quot;借景quot;。樓下額quot;便靜宧quot;,北窗外花木扶疏,竹影婆娑,黃石花臺及黃石亂紋地坪與吾愛亭前的黃石池岸斷續相接,隔水與黃石主山遙相呼應,形斷神連,宛如余脈,使主景得到延伸,擴大了空間感,恰似將quot;山在園中quot;幻化為quot;園在山中quot;一般。聽櫓樓西,即與之相連的魁星閣。閣與樨廊南端相接。
循樨廊北行,粉墻上辟漏窗十數孔,玲瓏剔透,圖案精美。倚廊有小方亭與吾愛亭隔水相對。折西又有半亭,透過月洞門可見南面庭院中的山石竹木、花臺曲徑。再折北已是無俗韻軒東側倚廊半亭,墻面綺窗兩旁有磚刻隸書對聯quot;耦園住佳耦,城曲筑詩城quot;,上有隸書磚額quot;枕波雙隱quot;,明白地道出了園名寓意和園的美好意境。相傳為耦園女主人嚴永華自撰并書。
游罷全園,假如意猶未盡,還可漫步傍河小巷,向東過小橋來到綠意蔥蘢的古城墻下,觀賞耦園特有的枕河外景,領略一下城曲河灣的水鄉風韻,回味一番園中的畫意詩情、遺聞軼事。
關鍵字: 歷史文物 城市山林 江蘇 耦園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