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留園
據30年5月間《蘇州新報》報道,尚可游賞。后自留園路中段以西全為日軍占用。園中飼養軍馬,假山欲墜,精美家具被掠一空,抗日戰爭勝利后又淪為國民黨部隊馬廐,五峰仙館柱為馬嚙成葫蘆形,馬糞積二三尺,門窗掛落破壞殆盡,上無片瓦,園內破壁頹垣。一片瓦礫。園東盛宅廳堂框架尚存,大部破壞不堪。至蘇州解放前夕。還我讀書齋、揖峰軒一帶已成為乞丐難民棲宿處。解放后,盛氏后人將園捐獻給國家。1953年市政府決定搶修留園,先采以工代賑方式,清除園內瓦礫馬糞。9月1日開始施工。對五峰仙館、揖峰軒等殘破建筑,扶直加固,接補移換,保存原結構,細心修復;對冠云臺等坍毀而尚存基礎者,按原風格重建;對全部坍毀而基地不詳特別是北部的少風波處、花好月圓人壽軒、心曠神怡之樓(走馬樓)、亦吾廬、半野草堂等殘余建筑,或拆除為廊,或植竹園。亦吾廬樓廳改建為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又一村處僅余荒地,則改置葡萄架及小桃塢,以其田園風味與附近環境相協調。門窗裝修則收購自舊貨市場或??園中。年末修復竣工,1954年元旦開放。國內外人士爭來游賞,同聲贊譽名園重光。留園1961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漸被稱為全國四大名園之一。quot;文化大革命quot;初易名為紅衛公園,1971年恢復原名。
山上在解放初尚存百年古楓二三十株,秋日從中園遙望如紅霞繚繞云墻間,60年代因施藥不當而枯死。山上建亭,本可眺西園虎丘,今為高樓所蔽。丘前小溪曲折,盡頭處嵌quot;緣溪行quot;三字,兩岸遍植桃柳,仿武陵桃源境。當時水通園外大河,清代游人常泊舟湖田上。晚清河道淤塞,漸成路面,池水淺濁。全園走廊迤邐連屬200余丈,且曲廊留虛,在轉折處多置大小空間,點染蕉竹小品。全園漏窗有200多孔、30多式,圖案幾無雷同。古石除冠云等三峰外,劉園十二峰尚存十一,其他還有劉恕品題過的晚翠、斷霞、日華等奇石。
關鍵字: 五峰仙館 冠云峰 太湖 留園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