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南
江南,已于2002年與小姐妹同游過,那次去了蘇杭、上海。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再也沒有想過會重返江南。我以為,2002年后,無論怎樣的江南游也無法替代2002在我心中的位置,畢竟,那樣一個江南,那一個同游人和那一種心境,是無法復制的。然而,機緣巧合之下,我又重新踏上了這個多情之地,只是這次去的是金陵。我的江南,她依然在東方秀麗、端莊著,不離不棄的守候著我的到來。 金陵,我喜歡這樣稱呼南京,你看,輕啟朱唇,“金陵”便脫口而出,隨之一起吐出的,還有若隱若現的嬌羞,以及未曾殆盡的一絲風情。六朝粉都,秦淮河,畫舫,才子佳人,色藝俱佳、占盡風流的秦淮八艷以及紅樓夢斷的金陵十二釵,這些,到了今時今日,僅存模糊的影像供你想象,如此一來,我便有了足夠的想象空間,也越發增添了對她的向往。 迎接我的是幼時好友,一出站,便迎上她那熟悉親切的目光,于金陵,便再沒陌生感,在她的引領下穿行,我仿若在自己的城市。去之前,便有心到網上搜集了相關資料,厚厚一疊,喜歡帶著歷史游城,在增添了一些厚重的同時,也增添了些許感慨。我說夫子廟、秦淮河、明孝陵、中山陵、玄武湖……,還有鴨血粉絲湯、雞汁湯包、回鹵干、桂花鴨……,這些那些,一個都不能少。友人大叫,這些,我都不曾一一體驗。那便正好結伴同游。 "梨花似雪春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第一站,當然是秦淮河,以圓我所有想象。天氣也體貼人意,下起了朦朦細雨,一切都準備妥當。越是靠近越惴惴不安,怕自己的粗陋唐突了她。然而,待我置身其中,卻怎么也無法掩飾失望,這就是“春水碧于天、畫舫聽雨眠”的秦淮河?這就是演繹朝歌暮弦、爭妍斗艷的秦淮河?眼前嘈雜、凌亂的秦淮毀了我的所有想象,亦或那些想象是我自己的一廂情愿?如果放下想象,這就是一條沒有任何特色并且被人為破壞嚴重的窄河道,這樣形容,真是大煞風景,但是你看秦淮河兩邊擠滿了不倫不類、凌亂的商業建筑,再看河中擁擠著正在營業的有著俗艷黃色頂蓬的小船,還有灰暗的一潭死水似的河水,我又該如何形容?這樣一條承載傳奇歷史的河流交給今天急功近利的人們來主宰,怎叫人不扼腕痛惜。我很情緒化,瞬間,游興便消失殆盡,急急走馬觀花,再找家店鋪躲雨。 去往中山陵這天,幾乎同夏天般炎熱和晴朗。拾級而上,我心中卻是懊惱不已,五一出游真是愚蠢的選擇,向上看,看到別人的腳后跟,向下看,又是別人的頭頂,左看右看,都是陌生的同我一樣努力登梯的人們。終于隨人流登到陵頂,還要擠在蛇一般蜿蜒的隊伍里移動著瞻仰擺放著孫中山先生遺像的殿堂,你只能看一眼便隨隊伍走過,否則,將影響后面等待瞻仰的人。殿堂旁邊、后面的樹蔭下,坐、臥滿了納涼的人們,打撲克的有之、脫鞋光腳的有之、果皮紙屑扔滿地的有之、大聲說笑的有之,整個一市井相。只有站在階梯頂部極目四望,無盡的郁郁蔥蔥的綠色給了我些許安慰。 靈谷寺在中山陵以東方向,是南朝梁武帝為安葬其師寶志和尚所建。這天,寺頂居然牽出幾條彩旗至寺對面樹上,完全破壞了寺廟應有的莊嚴肅穆,我不知這是否有什么緣由,但此舉,在我這個崇尚佛教智慧的人眼中,完全是對佛門清靜之地的一種褻瀆。友人虔誠求香,為遠在家鄉已經離世的母親燒香祈福,我不言語,安靜離開,在寺外等候。寺對面的墻壁引起了我的興趣,寶藍色的雕花墻基比人還高,正墻面是肅穆的土黃色,上書“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字的正中是一副蓮花圖(不確定),上面又書有“普濟圣師應化真身道場”。我站在墻下,看著寺前人來人往,幾多嬉戲幾多虔誠幾多好奇幾多漠然。待友人出來,托友人替我在墻下留影一張,我雙手合十,眼神安寧,巨大的一面墻,只有我一人,藍色的墻基將我映藍,很安靜。 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到達明孝陵已近傍晚,這是整個計劃中最大的失誤,當天的路線,應該反過來才對。明孝陵超乎我想象的大,并且帶給我的驚喜一掃前幾個景點給我的失望。下馬坊是孝陵的入口處,額枋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字,所有謁陵的文武官員都必須在此下馬步行,以顯帝王之尊。長達2400米的神道兩側都是巨大的文臣武官,獅象馬麒麟等石像、石獸守護。大概天色已晚,越往深處,游人越稀少,待我們行近陵寢主體部分時,四周已無人,只剩我們,我們都有些膽怯,猶豫著要不要繼續前行,既來了,便不愿妄走此遭,繼續行至大概是明樓或者崇丘處,竟覺陰森,石門側鋪滿潮濕的青苔,入得石門,過道里陰暗,有水滴聲,并且陰風陣陣,我幡然醒悟,過了此門,便是陰陽相隔了。我們的腳步嘎然而止,一是確實有些害怕,二是陰陽相隔不便打擾。傍晚來臨,我們快馬加鞭趕往出口,來去均匆匆,錯過了許多沿路風景。整個過程中,最讓我疑惑的,諾大一個明孝陵,我們除了在入口處遇到檢票的工作人員外,幾乎在里面沒有遇到任何工作人員,也得不到指引,不識路了,只在游人們似是而非的指點下,迷迷糊糊朝前走,走了不少彎路,我不知是真的沒有工作人員,還是因為我們的確是去晚了。 夜晚的夫子廟同白天的有太大不同,白天的嘈雜在各色霓虹的粉飾下顯現出一派繁榮,也添了幾分意境。盡管雨愈下愈大,這里依然游人如織。夫子廟一帶已如同大多城市的步行街,這對我,沒有任何吸引力,一直以為,倘若要逛街,我不如在我所在的城市逛個天昏地暗,何苦千里迢迢跑東跑西。與友人找了家老字號,只坐等鴨血粉絲湯,對食物一向挑剔的我,向來不食動物內臟,可這次,竟破了例,鴨血粉絲湯中,又是鴨血,又是鴨腸、鴨肝之類的,我卻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呼啦啦吃了個干凈,湯是極鮮的,美美吃上一碗,當真是物美價廉。之前擔心南京的小吃同江浙一樣偏甜,看來這個擔心完全多余,返回途中,又買了桂花鴨打算帶回送給同事。 揚州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當真是冥冥中自有姻緣,正如詩中所寫,辭別了黃鶴樓一年后,我來到揚州。此去金陵尚算計劃內,來到揚州就完全是計劃之外的了,正因為如此,所以也只有一天的時間,行程頗為匆忙。東道主是揚州本地人,在他眼中,這個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小城并無太多特色,想來是生于斯長于斯,正應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也因為揚州是計劃外的去處,事前沒有在網上搜集資料,充分了解,所以僅憑記憶感受,便覺失色不少。 瘦西湖大概是揚州最著名的去處,這是他帶我們去的首站,他說,幼時,經常跑去瘦西湖玩耍,長大后再返此地,感覺完全不同。先不說瘦西湖景色如何,我只單單喜歡這個“瘦”字,一個字,便把景形容活了,生生為景添了幾分情趣。至于瘦西湖景,我也實在沒有太多印象,倒是游人如織煞了風景給我印象深刻。 待他要再帶我們去景點時,遭到了我的反對,既是千年古城,韻味大概藏在街頭巷尾,不如就帶我們逛逛城中小巷。漫步小巷,途經的路人閑適走過,目不斜視,對于我們這些背包客,他們大概早已習以為常。就這么安靜的走著,巷中人家都是戶門緊閉,彌漫著的,只有居家的安靜,沒有一點商業氣息,仔細看,有些墻壁上居然還模糊的殘存著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標語。再往前,居然有戶人家門口人聲鼎沸,走近一看,原是一個旅行團到了一處私家園林,令我驚訝的是,當年揚州鹽商富甲天下,為何他們的私家園林甘居小巷,如此的不事張揚,正如這個小城,以她的內斂吸納和溶解了一切好奇的目光。原本,想進去看看這處私家園林的主人到底是誰,但是,看到一個旅行團的人蜂擁著進去了,便沒了興趣,只得作罷。 在揚州只逗留了一日,便返回南京,稍作休息,又趕回南方。此次行程,如果將日期稍往前挪或者后挪,都會為行程增色,選擇五一出游,實在不明智,然而,除了五一、十一,又哪有時間出游?這,是個問題。
關鍵字: 上海 怎樣 江南 蘇杭 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