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暢談“走進世博、共享世博”
3月8日下午,“走進世博、共享世博”記者會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和全國政協委員萬季飛、張海迪、周漢民、趙進軍、李瑞英就世博會相關情況答記者問。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世界博覽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萬季飛介紹,2002年12月3日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籌辦工作經歷了7年多時間,截至目前共有192個國家、50多個國際組織參展,另外還有50多家中外企業簽約組建18個企業館,50多個城市參與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展示。展館工作、網上世博、志愿服務、園區運營、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等籌備工作順利推進。去看什么?看創意、看文化、看科技、看發展萬季飛說:“世博會開幕在即,我概括出,參觀世博會就是看創意、看文化、看科技、看發展。”萬季飛介紹,一是看創意。上海世博會參展國和國際組織在展館建筑和展示設計上,創意獨特,并蘊含深厚文化內涵。例如名為“創意之館”的英國館,外部由6萬根向各個方向伸展的會發光的圖形組成,看上去像個會發光的盒子。西班牙館由萬千條“藤條”編織而成,形成了獨特的“籃子”。非洲聯合館將帶您進入充滿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陸。中國國家館整體呈斗谷狀,高69米,力求凝聚中國元素,突出中國特色,顯示中國氣派。中國館中的31個省(區市)館的外觀創意新穎,地域特色鮮明,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悠久文化,可謂亮點紛呈。二是看文化。世博會期間,除展覽館的展示以外,還將在園區內舉辦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和系列論壇活動,展現地域風情,詮釋多元文化。目前已有將近200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城市參展方申報了1000多臺節目,總數逾2萬場。此外參展國和國際組織還將組織“國家館日”、“榮譽日”活動,國內每個省區市也將舉辦省區市活動周。世博會期間,計劃舉辦3類論壇,包括1個高峰論壇,6個主題論壇,若干個公眾論壇。三是看科技。世博會是實力、創新、創意的角力場,各參展國都將拿出自己最先進的科技成果進行展示,如透明水泥、可發電的地板、太陽能飛機、萬能相機等等。四是看發展。游客通過看創意,可親臨精彩世博;看文化,可享受快樂世博;看科技,可感受創新世博;看發展,可體驗和諧世博。有什么新科技成果?提供新能源、交通零排放、半導體照明“科技,讓世博更精彩”是科技世博的一個目標,那么,在本次上海世博會上將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得到展示和應用?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說:“我們啟動了世博科技專項行動,要用科學技術的成就來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理念。”他介紹,在新能源方面, 有4.6兆瓦的太陽能光復并網發電裝置,一個世界最大的屋頂電廠主題館,在東海大橋建設34個3兆瓦的風力發電機,到時候能夠并網發電,為世博提供清潔能源。在低碳排放方面,繼北京奧運會以后,上海世博會將繼續實現園區內交通零排放,園區內外有各種各樣的電動汽車,比如氫能源汽車、超級電容汽車、純電動汽車,能夠幫助大家實現零排放。 在高效照明方面,“一軸四館”在白天很宏偉,到了晚上更漂亮,因為它全是用led半導體照明,其他景觀的裝飾和照明,80%以上也采用了led。在水利用、水安全方面,上海的南市水廠每天要向世博會提供50萬噸直飲水,參觀者可以安全、衛生地享用。同時,“一軸四館”可將雨水全部進行回收再利用。在其他方面,上海世博會的7000多萬張門票全部采用了射頻識別技術。智能交通能夠達到每5分鐘把全市交通路況信息更新一遍。參觀者還可以領略“滬上人家”的魅力,看一看未來的生活,未來的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方便,比如機器人炒菜、端盤子等。生命陽光館有何特別之處?城市也讓殘疾人生活更美好由中國殘聯牽頭建設的“生命陽光館”是世博會誕生158年以來的第一個殘疾人展館,這個展館主要展示什么樣的內容、傳達什么樣的理念?全國政協常委、世博中國關愛生命共享陽光組委會副主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說:“這顯示了我們對生命的尊重,無論健康還是殘缺,生命都是平等的,也體現了我們國家對殘疾人事業的重視和關懷。和其他的主題館一樣,‘生命陽光館’也是氣勢恢弘、構造巧妙,讓人感到非常新奇,給人無限遐想。”張海迪說,“生命陽光館”不僅僅是一個展館,而且也是一扇向世界敞開的窗口,殘疾人兄弟姐妹可以在這里感受到陽光的照耀。中國有8300萬殘疾人,希望殘疾人能夠通過參觀世博會的“生命陽光館”,獲得新的希望。張海迪表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城市也讓殘疾人的生活更美好。在“生命陽光館”里,科技含量非常多,有更現代的助聽器、語音計算機、多功能輪椅,還有智能的居住間,比如說自動廚房、自動浴室,將來即便是身體嚴重殘疾的朋友,在這里也能看到非常美好的生活前景。人流量大怎么辦?均衡客流、削峰填谷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世博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周漢民說,預測參觀本屆世博會的游客將達到7000萬人次。以此來推算,上海世博會持續184天時間里,平均每天接待游客40萬人次,這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移動。這對上海世博會的組織者而言,是一次綜合管理能力的考驗。周漢民表示,組織方將從四個方面著手,來進行均衡客流、削峰填谷。第一,是票務安排。上海世博會開幕以后的若干天、中國館日也就是10月1日以后若干天和閉幕前一周人會很多,這三個時段銷售的是指定票。此外的時間是非指定票,或稱平日票,用票務安排來平抑人流高峰。第二,運用高科技手段來進行信息的導引。利用平面、立體、移動的因特網等技術,及時傳遞人流、交通、文化娛樂活動和展館相關信息,讓游客理性選擇。 第三,組織方將精心安排2萬場次的文化和娛樂活動,分散客流。世博會閉幕后,如有必要,可延長一段時間來開放中國館。第四,進行試運營演練。4月20日至25日將進行5次試運營演練,每次參觀人次在20萬到50萬之間,試驗組織方的管理、運營、服務、應急水平和設施的承受能力。據介紹,目前上海世博會籌辦工作重心正逐漸從籌辦向運營轉換,特別是在游客接待方面,將盡可能滿足觀眾的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需求。世博園區共有13個出入口,開園后將有5條地鐵、90條公交路線直接服務世博園區。到不了現場怎么辦?通過攝像機看世博“更多的人是沒有辦法到現場的,所以攝像機就是觀眾的眼睛,話筒就是觀眾的耳朵,讓觀眾走進世博、共享世博。”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部副主任李瑞英說。“針對老人或者孩子,針對男性或者女性,我們報道角度是不一樣的,帶領大家觀看的角度也不一樣,所以應該有一些設計。”李瑞英說。 李瑞英表示,她比較感興趣的有論壇、演出,還有一些體驗式的活動。比如以色列館要展出一個很神奇的、微型的膠囊,吃下去之后,就以人體漫游的方式,進行了一次無痛苦的體檢。“我們會把這樣的內容介紹給觀眾。”李瑞英還說,近兩年來,全國政協委員特別關注世博會。2009年9月,全國政協委員考察團到上海做了專題調研,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建議。不少全國政協委員遞交了關于世博會的提案,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場館如何后續利用?中國館將永久保留,旅游成亮點根據國際展覽局和世博會的慣例,世博園區建筑分為兩種,一種是永久性建筑,一種是臨時性建筑。永久性建筑在世博會結束以后保留,臨時性建筑在世博會結束以后要拆除。“但是,如果臨時性展館無論是外觀上還是內在展示均與主題十分契合,而且有后續利用的價值,應當考慮可挪在他處后續利用,繼續發揮余熱。” 周漢民說。周漢民介紹,上海世博園區基本上也是兩類,現在上海世博區“一軸四館”,就是世博軸、國家館、主題館、演藝中心,也就是文化中心,少數展館是永久性的,其他建筑大多數都是臨時性的。這些臨時性的展館是否要永久保存,涉及到土地、稅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涉及到后續的運營、管理等問題,比較復雜。有關方面正在進行調查研究,參考參展方意見,在廣泛收集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統籌考慮。萬季飛說,第一,世博園區規劃時已考慮到后續利用問題。在世博園區建設過程中,有一些舊的建筑本身都得到了很好利用,比如企業館,很多是原來舊的廠房改造后利用的。第二,舊的、臨時建筑拆遷以后,要統一進行規劃,土地要進行二次開發、二次利用。場館的利用如中國館永久保留,可以作為一個旅游亮點,繼續接待游客。演藝中心、世博中心等場館,都可以開放。 簽證和住宿難不難?簽證便利化,長三角共同辦會上海世博會7000萬人次參觀者當中,有一部分來自海外。如何避免出現想來看世博的外國游客由于簽證限制、住宿緊張而無法來的情況發生?對此,周漢民說:“世博會開幕一年前,我們簽證便利的措施就得到了外交部支持,并且正式行文知會我國駐各國的使領館,所以簽證便利已經是一項既定的政策。”對于住宿問題,周漢民說,目前上海各類星級賓館床位有55萬張,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天有40萬人次游客參觀,其中有部分人要住宿,上海可以滿足其住宿要求。在住宿高峰期,上海將依賴周邊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資源,讓參觀世博會的游客都有相應的住宿安排。 編輯:孔凡鷺
關鍵字: 上海 世博園 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