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騎拾趣----葛仙故里
野騎拾趣----葛仙故里去葛仙觀的路很多,但初次游覽的陌生,竟誤入蒼茫的山野之間。足下山路逶迤曲折。桐、槐、楝、榆等樹木搭成了綠色長廊,春風飄搖著,迎面的山溪,隨路而轉,淙淙有聲,一邊流過山下的村莊,一邊積匯成一個偌大的湖泊,叫葛仙湖。 湖水清澄碧透,西北角的幾棵柳樹,幾乎臥波而眠,魚不怕人,倏地向我游來,近前捉它,打個漣漪又去。湖之南,是綠油油的麥田,有不知名的鳥兒在上面歡快地盤旋著。走出溝壑,沒多時,便撲進一個杏樹簇擁的村落里。小橋流水,五六戶人家。杏花怒放著,散發著淡淡幽香,使人忍不住要駐足于這一片艷麗的花海中,任思緒放飛。一位大娘從山上歸來,身后背著一大捆干柴,趕著一群山羊,還跟著一只花狗。她說,這村叫杏樹溝,是湛北鄉侯樓村的一個自然村,距離襄城9公里,離葛仙觀1公里。 看來,這段山路沒有白走,值得。因為我看到了真正的“世外杏源”。我想,當年,葛仙尋道修煉,一定經過這里,看上這方湖光山色、碧水藍天的風水寶地,才修起這座千年道觀。 這時,清順治年間,襄城知縣周應運的《游仙翁觀》詩,悠然溜進腦海: “欲訪真源何處逢,盤旋數里上云峰。樓臺縹緲籠晴旭,松柏蓊郁透晚鐘。鉉鼎無凡留舐犬,井泉有水簡騰龍。神仙自是青冥客,漫向煙霞覓舊蹤。” 對面的山叫仙翁山,南北走向,高352米,原叫具茨山。傳說,遠古時期,黃帝等七位圣人來這里拜訪過隱士大槐,遂顯名于天下。晉朝惠帝太安年間(302——304年)著名道士葛洪來這里隱煉修道,便有了今日的雅號。北宋初年,大將焦贊孟良在此結寨落草,于南北兩端留下焦贊山、孟良山的印記,但逐漸被人淡忘。 山東麓的槐樹林有百畝之大,中間也有山溪,穿過它,仍是一種享受。帶點仙氣道貌的棵棵槐樹,赭黑修高,翠葉翳天。太陽光從濃蔭中篩下來,不落地,就被野草雜花托住,與升騰的氤氳合在一起,形成了團團云霞。此時,漫山遍野,萬樹銀花,香氣彌漫,我真的成“香客”了。葛仙觀就坐落在這片槐樹林中。
關鍵字: 山野 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