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煦園
煦園,也稱西花園,位于南京市長江路292號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西側。因做過明成祖朱棣二兒子漢王朱高煦的王府,故稱煦園。該園擴建于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1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等都曾在此園游覽和居住過。煦園經歷了六百多年的時代變遷,集中國近現代史之縮影于一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園建筑精巧,具有我國江南園林的獨特風格,是金陵兩大名園之一。煦園是一座瑰麗多姿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典園林,占地27畝,其中水面約3.3畝,明代稱此園為“煦園”,太平天國時期為天王府的西花園。園內花卉點綴,四季飄香,古木參天,蟬鳴雀躍;小橋流水,山湖相映,錦鯉逐騰,生機盎然;瓊樓玉宇,飛檐翹角,龍身纏抱,動靜神怡;天王洪秀全和孫中山先生以及國民政府的首腦都在此擇地辦公。她給人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想……園內有桐音館,為聽桐音而建。館前后有南北假山,南假山上建有六角亭、不遠處又建方勝亭,由兩座方亭相疊而成,亭頂與底座似合非會,渾為體,又叫鴛鴦亭。過鴛鴦亭便是人工開鑿的水池,池如瓶形,水上有曲橋,正南建一石舫,造工精巧,形態逼真,舫上匾額“不系舟”,原為清乾隆帝南巡時題。煦園小巧玲瓏,以水為主,置石航于南,閣于北,使水景一分為7,既互相聯系,又各自獨立,使人感到大中有小,小中見大,虛實相映,層次分明。 (以上為引用) 鴛鴦亭建于清同治年間 ,是煦園中的古亭,方勝結構,上部為雙頂,遠看雙亭并列,側看卻是單亭屹立 ,這種造型的亭臺在江南園林中較為少見, 為筒瓦雙攢尖套頂,又名方勝亭,俗稱鴛鴦亭 。鴛鴦亭 石舫基座用青石徹成,落于荷花池底,艙部為木質精雕,造型古樸雅致。頂部覆青瓦,四層疊落,敦實厚重。歷朝戰亂頻仍,屢毀屢建,尤其是湘軍攻破南京,天王府遭焚,惟石舫僅存。為總統府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煦園中惟一具有北方清代官衙風格的建筑。石舫望亭內望亭三段碑遠眺漪瀾閣 有三楹的忘飛閣,中間一楹伸向湖中,造型奇特。此閣始建于康熙年間,原為兩層。同治年間改建為現狀,據傳曾有飛鳥歇此閣上,見景美麗忘飛,故稱忘飛閣。對岸有夕佳樓,上有涼臺,下設回廊,樓旁有古老蒼翠的銀杏和玲瓏剔透的湖石,樓西依墻建半方亭,其中陳列名家手跡。迎面有太平天國時期的彩色團龍磚刻,龍墻起伏,上面的鱗狀瓦當隨之升騰起落,酷似節日上下飛舞的龍燈,造型生動而特有氣魄。忘飛閣遠眺漪瀾閣乾隆御碑廳忘飛閣 漪瀾閣為中式園林建筑。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曾作為太平天國天朝宮殿機密房。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孫中山也曾在此辦公會客。1930-—1940年代,先后作為國民政府高參室、參謀本部和總統府軍務局的辦公處。該閣為單層歇山頂,四面環水,石欄環繞,八只憨態可掬的小石獅盤坐欄上。僅有兩座石拱小橋與岸相接。閣頂飛檐掛角,屋脊正中有一葫蘆瓶,傳為盛水容器,為鎮火之寶物。(以上為引用)漪瀾閣 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因落日余輝灑滿小樓,景致絕佳,而得此名。二層歇山式建筑,重檐卷棚頂,樓外三面臨水,有走廊環繞,靈秀而雅致。樓中沒有樓梯,上樓必須通過樓外一座天橋。夕佳樓夕佳樓夕佳樓
關鍵字: 南京 太平天國 孫中山先生 漢王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