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
最早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第一個主人叫徐泰時,曾經當過工部營繕郎中,所以他對建筑是有一番研究的,這對他后來修建留園很有幫助。徐泰時為人耿直,因而得罪了權貴,在遭人彈劾罷官回家以后,修建了東、西兩園,東園就是現在的留園,西園后來被他兒子捐做寺廟,也就是現在的西園寺。徐泰時去世以后,這個園子也就逐漸荒廢了,到了清代的嘉慶年間。曾任廣西左江兵備道的吳縣東山人劉蓉峰辭官回家后買下了東園的舊址,改建為“寒碧山莊”,因為園內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又叫“花步小筑”,因為前面有一條路叫花步里;又因為主人姓劉,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劉家花園”。光緒年間,湖北布政使盛康(字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廢園,盛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后就將它改名為“留園”,一個原因是“劉家花園”的“劉”與“留”諧音,這是花園易主常用的一種改名方法,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園時曾發現一塊“長留天地間”的石碑,據說是劉拍溫定的,他想這個花園歷經戰火仍然保留下來,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爺的保佑,也希望留園都永遠留在盛家手中。從留園的得名,可以看到園主修建花園時花費了不少心血,留園中的每一處建筑似乎都是別有一番用意。 留園的門很小,高不過2米,寬不過1.5米,雖然很不起眼,卻給人一種小中見大的感覺。售票處門廳里大型漆雕屏風上繪有留園的全景圖,它是用2500塊玉石鑲嵌而成的,那么,為什么要用2500塊玉石呢?因為這幅圖是蘇州2500歲生日時候,由揚州藝人所雕,每塊玉石代表了蘇州一年的歷史。上方懸掛著“吳下名園”匾額,似乎要告訴我們留園曾經擁有的的輝煌。進了門廳,是一個小天井,小天井的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面的是轎廳。順著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走出這道門,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天井里種了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是一個敞廳。敞廳前面的花臺里種了桂樹、白玉蘭、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穿過這道門,就來到了留園的中部花園。門上方的石碑“長留天地間”。中部花園有大型假山和寬闊的水池,極具文人寫意山水園的特征。粉墻上有六扇漏窗,通過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隱隱可見,這門扇花窗,圖案各異,我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邊看,你會感到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也許就是造園中的“移步換景”吧,并且這幾扇花窗還有通風、透光的功能。花窗對面的墻上有磚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壇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樹,“交柯”指兩樹枝干交錯纏繞,象征夫妻連理,百年好合。走過漏窗,就來到了“綠蔭軒”,軒名取自明代詩人高啟的“艷了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詩句。從遠處拍過來的綠蔭軒,在留園的中部,可以觀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綠蔭軒是觀賞春景的最佳處。從綠蔭軒看過去,對面的紫藤架在春天的時候繁花似錦,是一幅立體的春色圖。來到后邊,墻上有“花步小筑”四個字,因為留園一帶舊名“花步街”。明瑟樓,樓下起名為“恰航”,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里面的評彈藝人正在為大家表演評彈,劇目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樓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將登樓踏道藏于其中,邊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樓僧踏一梯云”,將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騰的去朵。明瑟樓樓前的地面俗稱“花街”,是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圖案有金魚、蓮藕、仙鶴等,象征“年年有魚”、“百年好合”、“健康長壽”......,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因為路上行走的游人太多,只抓住個空閑拍到了這只金魚。這座建筑是留園中部的主體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

關鍵字:
建筑 留園 西園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