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湖啊,我心中的英雄湖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夕陽西下)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春江水暖鴨先知)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天泉湖)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天泉湖)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天泉湖)朋友,您一定到過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吧?您也一定體驗過,在美麗的天泉湖上悠悠泛舟的樂趣吧?可您知道,風景秀麗的天泉湖畔曾經撒下過先烈們的熱血嗎?“天泉湖”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曾與一位英雄的名字——梁化農,緊緊相連了40多個春秋嗎?天泉湖,原名“化農水庫”,它是1958年由政府調集1萬多名干群,在革命烈士梁化農同志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修筑而成。中共盱眙縣委、盱眙縣人民政府為了永遠紀念梁化農烈士,于1958年冬,將這座位于古城西北的大水庫命名為“化農水庫”。雖然49年前開挖水庫的現場永遠無法再現,但可以想象,當時廣大干群夜以繼日、手挖肩扛的場景是何等的壯觀!他們僅僅依靠“稀飯加扁擔”,完成了規模如此宏大的水利工程,這種精神是何等的可貴!現在看來,開挖大水庫,不愧是一次“英雄壯舉”!因為,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當年的這次壯舉,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天泉湖”!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化農水庫”這個名字在盱眙早已家喻戶曉。直到前些年,由于開發鐵山寺、大力發展盱眙旅游需要,才將“化農水庫”更名為“天泉湖”。可剛開始,仍有不少老百姓稱之為“化農水庫”。因為,英雄的名字早已在人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英雄的故事早已給人們留下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今天,我想告訴大家一個遙遠而真實的、關于梁化農烈士的故事,一個在我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的故事——那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國民黨反動派挑起了全面內戰。八月一日,國民黨軍隊進攻盱眙,我黨、政、軍機關撤至淮北。當時,已擔任盱眙縣民兵總隊政委以及中共盱眙縣委委員的梁化農同志奉命留下,率領地方武裝堅持斗爭。他們聲東擊西,指南打北,弄得敵人防不勝防,驚恐萬狀。所以,國民黨反動派對梁化農恨之入骨,并發誓:要活捉梁化農,并要吃梁化農的心肝! 由于敵人的“圍剿”越來越殘酷,斗爭也越來越艱苦,梁化農與朱云謙、保晴等同志失去了聯系。一天,他在一個村莊,與躲藏在那兒的愛人關紹瑜及兩個年幼的兒子邂逅相遇。 由于形勢緊張,夫妻二人只作了簡短的談話,他對愛人說:“你一定要照顧好我們的兩個孩子。此地的還鄉團能認識你,你要化裝成老奶奶,帶孩子到親戚家去躲一陣子,或者回到來安縣的娘家去躲躲。”接著,他又輕輕抱起不滿三歲的玉樞和剛滿八個月的玉柱,深情而堅定地說:“在五個月內,可能沒有機會去看望你們。我們在山里打游擊,即使今后遭不測,我也決不會投敵!” 這,是梁化農同志在和親人告別時的最后幾句話,也是他最后一次向山區人民作出的莊嚴宣誓。 之后,梁化農在帶領幾十人的部隊向龍山轉移途中被國民黨軍隊沖散,他只好率領部分同志來到一座名叫“十家牌”的山上,但敵人已經包圍了這座山頭。梁化農率領部下英勇反擊。子彈打光了,糧食吃完了。最后,身邊的幾個同志也被打散,只剩下梁化農獨自一人…… 這時的梁化農雖然單身只影,但仍然堅持斗爭。他隱蔽在秫秸叢中,開始過著“野人”似的生活。他吃的是生玉米棒子,喝的是河灣里的冷水。不久,他被一個姓陳的農民發現,這個農民早在抗戰時期就認識了梁化農,他主動給梁化農送飯送水,并通報附近的敵情。然而,隨著形勢越來越緊張,也就是這個姓陳的農民,怕牽連身家性命,很快就變了心,讓他的養子向敵人告了密。 一九四六年九月七日,天剛蒙蒙亮,敵人就扛著機關槍上山,把梁化農包圍了。他們一邊放亂槍,一邊狂喊:“梁化農,你跑不掉了,快出來投降吧!你在共產黨那邊當官,到我們這邊也給官當,給你每月300元!” 面對敵人的威逼與利誘,已經渾身浮腫,被惡性瘧疾折磨得十分虛弱的梁化農變得更加堅強,準備接受血與火的最后考驗。這時,他檢查了一下槍膛:只有兩顆子彈了。他決定:兩顆子彈,一顆送給敵人,一顆留給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絕不當俘虜!梁化農主意已定,使出全身力氣,從秫秸叢中跳了出來,他大吼一聲,一槍打倒了一個敵人,隨即將槍口對準自己…… 梁化農犧牲后,殘暴的敵人用繩子扣在他的兩只腳脖子上,拖到集鎮的一棵大白果樹下,并慘無人道地開膛剖腹,挖出心肝,砍下頭顱。梁化農的心肝真的被敵人用油爆炒后吃掉了。第二天下午,敵人又將梁化農的頭顱高懸在古城鬧市口的一棵洋槐樹上“示眾”。面對這些目不忍睹的慘狀,鄉親們暗暗流淚,有的失聲痛哭。看著親人的頭顱高懸“示眾”,梁化農的姐夫王正方心如刀絞。他在第三天夜晚,摸到古城北大街,找到了梁化農的生前好友并結拜兄弟顏廷坤(作者的爺爺)。是夜,他倆冒著殺頭的風險,摸到了現場。顏廷坤輕輕地越過圍墻,悄悄爬上高高的洋槐樹,將頭顱解了下來。然后,他們迅速地用梁化農教書時穿過的藍色洋布大褂,把頭包裹起來,放進一只美孚牌煤油桶里,秘密埋葬在古城小學后面的一塊空地里。至于梁化農遺體的其他部分,一直沒有找到。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盱眙解放了。古城區委將烈士的頭顱配上特制的木頭身軀,重新安葬,并舉行了千余人參加的追悼大會。一九七七年清明節前,中共盱眙縣委將梁化農同志的靈棺遷至盱眙縣城的烈士陵園。 一九八一年六月,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同志說:“梁化農是我黨第一批發展的秘密黨員,他是能干的地方干部,也是站在斗爭最前面,敢于和頑固地主作斗爭的一個好黨員。” “淮南北撤夜漫漫,獨展紅旗戰敵頑,游擊艱辛心似鐵,成仁不怕臥長山。 腥風血雨暗淮南,壯士捐軀血未寒,垂吊忠魂堪學習,化農水庫淚難干。” (這是梁化農烈士的老師、參加北撤老干部項元鼎同志一九八三年從滬來盱時為梁化農寫的悼念詩。) 如今,梁化農同志離開我們整整61年了。60多年前,如果沒有梁化農等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哪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和諧與安寧?而60年后的今天,我們省、市、縣三級政府決定在英雄戰斗過的土地上開發旅游,這不能不說是一項英明的決策!為響應政府大力開發旅游的號召,把英雄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十年來,梁化農烈士的家鄉鐵山寺人,在這片熱土上默默地奮斗著。也許是英雄家鄉出“英雄”吧,鐵山寺人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在連一張象樣的床鋪都沒有的情況下,克服道路不通、通信不暢等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喜悅的淚水、甚至殷紅的血水一點一點地描繪出了鐵山寺的美麗。而他們自己呢,為了鐵山寺的美麗,曬黑了皮膚,熬紅了眼睛,兩鬢還悄悄地爬上了白發。是他們,為開發和建設鐵山寺,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和最美好的年華!值得驕傲的是,鐵山寺人的汗水沒有白流。如今,鐵山寺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外國人最想去的地方之一。毋庸質疑,如果沒有鐵山寺人的奮力拼搏和艱苦創業,就沒有今天鐵山寺的美麗,天泉湖的嫵媚。可以說,鐵山寺人在和平年代里,在大力發展旅游事業的今天,創造出了“英雄業績”!如果梁化農烈士在天有靈的話,他一定會為自己的家鄉變得如此美麗而感到欣慰和自豪!而作為鐵山寺的后來人,我們沒有理由不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努力工作、奮力拼搏,因為縣委、縣政府已經提出在“十一五”期間,把我縣打造成蘇北旅游第一縣。我想,這個重任應該由我們這一代人來完成。繼續開發鐵山寺,大力發展盱眙乃至淮安旅游,任重而道遠!每當我漫步在天泉湖畔時,我的眼前
關鍵字: 先知 公園 春秋 森林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