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牯嶺景區
“躍上蔥蘢四百旋。一條云鋪霧繞的路,沿著廬山的偉岸身軀,逶迤曲折,通往云霧深處的擲筆峰下,一幢布局嚴謹對稱,氣氛莊嚴肅穆的建筑,便呈現在你的面前。這就是“廬山會議舊址。這幢建筑的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系民國時期“廬山三大建筑(傳習學舍、圖書館、廬山大禮堂)之一----廬山大禮堂,由中國工程師高觀四設計,上海華申公司承建。平面呈“丁字形,長39.7米,寬30.9米,高16.8米,上下兩層,總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單檐鐵 瓦。屋面與墻體相接處有1米左右的檐口,覆以藍色琉璃瓦。房屋四周墻上裝有高大鋼窗,采光極佳,室內富麗堂皇。建筑坐東朝西。正面建筑處理很有特色,正面入口為三扇拱形大門,與 中國的古城門相似。二樓的正面為五個大型的聯為一體的鋼窗,在功能上使室內形成封閉式的內廊,同時也體現了建筑藝術的時代氣息。整個建筑充分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氣魄雄渾,格調高邁,顯露出沉靜、明麗的色彩基調。在湛藍的天空下,它背依青山,旁臨碧溪,聳立在蒼松翠柏之中,顯得分外的莊嚴。這幢建筑自誕生那天起,就閃爍著道道奇異的光彩,為世人所矚目。蔣介石曾多次在這里向國民黨軍隊的軍官們訓話,當年這里成了蔣個石培養和訓練骨干的重要基地。 新中國成立以后,這幢建筑更名為廬山人民劇院。自1959年開始,中共中央曾在這里召開過三次重要會議,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的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沿門前石階步入“廬山會議舊址大門,迎面可見絳紅色帷幕上鑲嵌著金光閃閃的“廬山會議會址6個大字。二樓是影劇大廳和休息室。影劇大廳即是當年“廬山會議的會場,大會主席臺依然保持著當年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時的原貌。休息室則辟為展廳,展示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廬山活動的圖文資料。一部紀錄片----《廬山煙云》,將三次廬山會議剪輯匯編,在大廳里循環放映,給參觀者以歷史感及身臨其境之感。“廬山會議舊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人們到這里,不但感受到莊嚴、靜謐的氣氛,而且還能受到黨的歷史知識教育。
關鍵字: 中共中央 休息室 圖文資料 大禮堂 無產階級 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