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石鐘山風景區
石鐘山坐落在湖口縣雙鐘鎮,雄峙于長江之濱,鄱陽湖口,三面臨水,一面著陸,形如半島,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 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 鐘鳴之聲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尋聲探 源,并撰寫聞名天下的《石鐘山記》而相得益彰。 石鐘山地勢險要,陡峭崢嶸,因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居高 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 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登臨山上,既可遠眺廬山煙云,又可 近睹江湖清濁。如在月色之夜,可謂“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絡繹不絕來此山賞景。如唐代李勃, 宋代蘇拭、陸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國藩等。 郭沫若留詩《登湖口石鐘山》于此。石鐘山從唐代起就有建筑, 經歷代興廢,現仍存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 亭、鐘石、極慈禪林、聽濤眺雨軒、蕓芍齋、石鐘洞、同根樹 等景點,但多為清代重建。v。全山分上下兩部分,面南臨湖的是上石鐘山,靠北瀕江的是下石鐘山。兩山總面積有十萬平方米,海拔67.7米。山雖不高,但懸崖峻拔,突兀崢嶸,插湖鎖江,氣勢不凡。歷史上這里發生過多次激戰,如朱元璋與陳友諒之戰,太平天國軍曾在此重創曾國藩水師,李烈鈞領導的二次革命在此高舉義旗,百萬雄師渡大江在江陰至湖口突破國民政府的長江防線。古往今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非經大治鑄不借梵宮鳴。石鐘山,分為上石鐘山和下石鐘山。上石鐘南踞,下石鐘北盤。其形宛如一對碩大的風鈴,扣置在鄱陽湖的出口處,三面臨水,一面著陸,如同半島,雙峰獨立,突兀崢嶸,扼湖鎖江,氣勢不凡,山雖然不高,海拔61。7米,。“雙鐘總面積也僅為9萬平方米,但“絕壁有巖皆起閣,歸僧無路只乘舟,“凌空險峭千重出,插地玲瓏百態生的獨特風光,使它名聲遠振,傳頌千古。 “石鐘濤出鯨魚鳴,石鐘山那發自天籟的“鐘聲,長年累月,淙淙錚錚,水石皆鳴。時而清新,時而悠遠,時而激越,時而蒼閔,空空成韻味,這“鐘聲和濤聲所構成的一幅有聲有色的立體圖景,音樂家也難以模擬,詩人墨客也無法描述,因此,終使這神曲般的主體圖景成千古奧秘,吸引著歷代有識有志之士前來探尋。 早在《水經》一書中,就有鄱陽湖出口處有一座石鐘山的記載。緣何稱石鐘山,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以形定名,而文人則多以聲定名,以聲定名者,其論也不一,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說是“下臨深潭,微風豉浪,水石相捕,響若洪鐘;唐江州刺史李渤,在“山上忽遇雙石,“扣而聆之,南聲涵胡,北聲清越,抑止響騰,因石質而發聲;宋元豐七年(1084年),大文學家蘇軾送長子蘇邁到江西德興縣赴任,途經湖口,登臨石鐘山,他對上述兩說十分懷疑,決定親自去考察。于是在一個月明之夜,他帶著兒子蘇邁乘坐一葉小舟,出沒在絕壁深潭之間,進行認真的實地勘察。他終于發現絕壁下,“多穴罅,水浪進出其間,澎湃沖擊,有“鏜韉之聲,他自認為他已解開這千年之謎,找到了石鐘山“鐘聲的真正原因,故作《石鐘山記》,批評酈道元考察過于簡單,譏笑李渤立論過于因陋,但他哪里知道,卻潛隱著荒謬的悲哀。明代羅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評述他是“過其門而未入其室,故而結果不確。羅、彭二人先后步其后塵,繞過石鐘山轉了數次,仔細探尋,發現蘇軾當時也受了大自然的捉弄,他“六月訪山,適逢水漲,未見全 ,而羅、彭二人則在冬春江水下落時,踏山覓綜,才找到“鐘聲的真正原因。“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至此,石鐘山的天籟之聲,這支“神曲終于找到“源頭。但不管怎么樣說,每次“把酒問青天,都是對科學殿堂的叩擊,都閃爍著樸素唯物主義的思辨之光,是值得稱道的。。 “水文黃赤界,峰影有無間;“湖光影玉壁,長天一月空都贊頌了石鐘山的色奇。石鐘山處在湖江分界處,它的兩側,一側是鄱湖,其水色深綠一側是長江,其水色深黃。而山體本身蒼翠夾在這一綠黃的中間,形成“諸色并陳,各領風流的氣勢。再加上山體上的建筑體,呈現給人們一個色彩斑讕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特別是在月夜,這里色彩變化另有一番情趣。每逢風輕月江的夜晚,微風摧起輕淺的瀨波渦洲,月光和山上的燈光投射到水面上,彎彎曲曲,幽幽麗麗,閃閃爍爍,隨著水面“漂流,隨著波紋抖顫,像是一幅幅緩緩流動的風景畫,征兆著丹青高手的無限靈想與幻感,給人以極度大的慰籍。 沿著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級小道,迂回曲折,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可見蘇軾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清咸豐皇帝批諭興建的照忠祠,清軍水晌將領彭玉雇人為其母超度的“報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何處的浣香別墅和梅花廳,還有園林建筑古雅奇特,頒縝密,依山就勢,點綴于山腰山頂,形成多層次園林美景,這些風格各異的景點之間,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結合,虛實相間,使人往往在山窮路盡之時,又另辟蹊徑,別有洞天,令人回味無窮。 山上石刻玲瑯小巧玲瓏滿目,雖經世世代代風霜侵蝕,戰亂破壞,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幅,唐魏征的“清翁方綱;宋王安石的“古仙洞rsquo;明常遇春的“記懷天地等都是石質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頂的“江天一覽亭,憑欄遠眺,萬里長江,一瀉千里;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清濁分明,水分兩色。遠眺匡廬云遮霧障,夜游雙鐘月涌江流。石鐘山是古代從長江進出南昌必經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騷人墨客題詠甚多。明代詩人王英形容石鐘山的形勝是“五老云中出,九江天際來。驚濤撼巖石,萬壑鼓風雷。 石鐘山是儒家的圣地,又是兵家的要塞。被稱為江湖鎖鑰的石鐘山,自三國至新中國成立 ,均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周瑜在鄱陽湖操練水軍,自石鐘山發兵進擊赤壁,大破敵軍80萬;元未朱元璋、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出沒于此山之間;清代曾國藩湘軍水師與太平軍在湖口麈戰十載,先后都以石鐘山為營壘,進取攻守;民國初李烈鈞“湖口起義討伐袁世凱,其司令部就設在石鐘山上,石鐘山屢受戰火硝煙洗禮,雖然留下了創傷,但也流傳許多可頌揚的英雄事跡。 大自然造就了石鐘山形的奇特,聲的奧妙,色的絢麗,在天地間增添了一塊瀟瀟灑灑令人銷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鐘聲,讓人驚奇,這“鐘聲的境界,在于一個“空字。這“空聲是來自洪荒時代的聲音,悠遠峻冷,天地震驚。這聲音帶著鐵質,帶著峻冷,經過歷史的打磨,竟變成一部活的歷史,讓品鑒。
關鍵字: 出口處 大自然 總面積 曾國藩 石鐘山 鄱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