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色鄉村婺源行[四]——詹天佑故鄉、思溪
詹天佑故鄉 虹關深處居住著詹姓氏族,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鄉所在。我搭著一輛摩托車奔馳在山澗田野,穿過一村又一鄉,從一條岔路里拐進羊腸小道,又在碎石兼爛泥路上穿行,由于沒有路標和指示牌,我們一路詢問鄉民。這段路又是十分難行,顛簸得我全身像散架似的,車手更是辛苦無比。我們大約行駛了十幾里路見到一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在贛西北眾多村莊中顯得是那么的不起眼,然而,這里卻是出了個詹天佑的地方。這里還不象其他交通便利的村莊那樣開發旅游資源,什么路標指示牌都沒有,只是在當地的旅游地圖上可以看見有方位說明。我在感嘆偉人竟是出在這樣交通不方便的深山里的同時,似乎才真正領悟到詹天佑為什么要在中國率先修建鐵路的迫切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了。摩托車手小胡,一個憨厚善良的小伙子,為了不讓我這個來自遠方的客人失望,熱心地用土語向當地人問詢一些情況,然后再不厭其煩地作“翻譯”回答我的很多問題。原來詹天佑故居曾經遭遇過一場大火又多年失修,加上詹老很早就移居出山了,致使這里幾乎成了廢墟。為了不枉此行,我對著詹天佑的故居分別用數碼像機和nikon70d的單反像機從多個角度拍下一些目不忍睹的相片權當作是紀念。心想,詹天佑的后人回來過么? 思溪:這是婺源眾多鄉村里最婉約最有書卷氣的一個,像個古典的大家閨秀。村落背山面水,嵌于錦峰繡嶺、清溪碧河之中,樹綠花黃灰瓦白墻,山水之間互為點綴,秀麗嫵媚,如詩如畫。難怪當年的《聊齋》要選擇這里拍攝,時隔十幾年了,里面的場景仍部分保留。書生用的書柜、書桌、書箱、飯籃還有服飾等還擺置在那里。 穿越一座廊橋,才能走進這個村莊。村里家家戶戶都沉淀著淵源的文化故事,連孩子們都樂道于老祖宗傳下的話題。我一進村,一個小女孩熱情地迎上來為我做向導,她帶著我穿街走巷,邊走邊講述,很在行的樣子。我問她幾歲了,叫什么名字?答12歲,叫吳美玲,在讀小學六年級。我給她兩顆巧克力。這時天色很暗,山雨欲來風滿村,我們急促行走在村里,走東家看西家,看得眼花。 這里的建筑都是徽派民居的代表作。徽派建筑有三雕:石雕、木雕、磚雕,都凝集在古建筑群里。最有特色的是俞氏客館隔扇門上,陽刻著96個不同字體的壽字,組成百壽圖,堪稱木雕精品。 當我還不能夠細細品味這些精雕細鑿的藝術品般建筑圖文時,山雨瓢潑而至了,避之不及一下就是一個多小時,河水漲了,天色更暗,路也難行。 由于遭遇暴雨,避雨而耽誤了時間,致使途經延村和思口的計劃因為天色的昏暗而未能成行,路過只是在旁望了望,沒有進村,略感遺憾,留下幾分遺憾給再度重返找借口。
關鍵字: 中國鐵路 指示牌 摩托車 故鄉 詹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