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旅游概況
浦東概況
浦東,在整個中國的版圖中屬于長江三角洲平原。從小處看,是“大三角”中的“小三角”。它雖屬彈丸之地,但扼擁長江,緊靠黃浦江,西屏上海老市區,這里土地肥沃,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發展空間。
浦東的瀕海之域,屬江海沖積平原,那是在江流和海潮的長期相互作用下,由積聚的沙洲逐漸連片成陸的。這片肥沃之地是由積聚的沙洲逐漸連片而成的,因此修塘、浚河歷來是地方上的要政,當地百姓也是全力以赴,以求得生存與發展之地。在數百年間,曾先后修筑塘堤10多道,但歷經滄桑,屢毀屢修,輪番約200多次,疏浚河道有70余條(段)。而只有到了解放之后,人民政府才有這個能力,調動所有的力量與資源來抵御自然災害,并筑起了聞名于世的“人民塘”,這才使這一地區免遭潮災之害。之后又采取了開挖整治河道,建造水閘堤壩,實現水網的分級控制和自由調蓄等措施,才算真正提高了防洪抗災的能力,才使到目前為止的1.5萬公頃的農地得到了保護。
從歷史衍變來看,一片肥沃平原的形成,孕育了勤勞勇敢的人民,培養了抗爭自然的頑強性格。而所有這一切,難道不就在為現在的浦東,以及為未來的浦東,鑄就一種奮發向上、永遠進取的“浦東精神”
浦東海岸線有多長,它的走向如何,是如何形成的,對浦東乃至上海有什么作用,您都知道嗎?
浦東的海岸線,占到整個上海大陸岸線的大部分,大陸岸線沿長江口成弧形再轉向杭州灣,長達100多公里,其走向是西北—東南—南—西南。這一帶地處江海之交,受海潮江流日夜沖擊,因此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便形成了與海岸線成平行走向的海塘,這些海塘也便成了海岸線變遷的歷史見證。
如今,浦東正處于新一輪開發的大好時機,向岸線外擴展新地已成為一種必然,一些直通大洋、面向蔚藍的新港區、新碼頭,一個個地在浦東岸線邊豎立,為浦東的未來洞開了一扇扇通向彼岸的大門。但上海乃至浦東的海岸線的形成歷史決不能因此而遺忘,在進一步開發之際,要持有對歷史、對未來的浦東人負責的精神,處事必須理智、理智、再理智!
浦東新區經貿局商業旅游處
地址:世紀大道2001號4號樓318室
電話:28282676、2828271728281715(值)、28282716
傳真:68541318
郵編:200135
現在,浦東新區的總面積為533.44平方公里,城市化地區逐步向東擴展,形成了四大國家級的開發區,沿黃浦江的小陸家嘴地區已成為高度現代化的區域,連一些海外歸來者也大為驚訝:完全可與美國紐約的曼哈頓相媲美啊!在上海有句很響亮的口號:“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而開發開放中的浦東城鄉的變化則完全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翻開浦東新的一頁,處處能看到城鄉建設的“大手筆”,最大的變化就是幾大開發區功能性開發所形成的城鄉架構,這一架構正在逐步縮小城鄉間的差別。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崛起,率先進入了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并由西向東地推進,由“三環三射”高等級的公路把外高橋、金橋、張江、孫橋等開發“基點”的浦東大地連成了一片,在這些道路周邊的房產也如禾苗得到雨露“茁壯成長”。您只要從張楊路的西邊朝東走,路兩旁盡是外觀新穎、功能齊全的高樓與住宅.
站在陸家嘴的高樓群中,您簡直無法想到,在這片延伸的新土地上,還有著那么多星星點點的文物古跡。您不妨由西向東漫步,走訪一些能發古人之幽情,抒今人之情感的“古物”。
在原陸家嘴輪渡站的東南面,曾有一座明朝陸深及其子楫的墓,1969年在挖防空洞時發現。陸深是明弘治年間的進士,歷任大常卿兼侍讀、翰林院學士,可算得上是浦東的歷史名人。在陸家嘴綠地旁,您能發現一幢灰墻黑瓦、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陳桂春住宅,現已成為陸家嘴開發陳列館。走在其中,會使人感到是它把歷史與現實連接了起來。
川沙鎮,也是一座布滿遺跡的古鎮。在鎮的東南面,有著明嘉靖年間筑的城墻,后經多次拆毀和重建,到“文革”期間,城墻僅存50米。在城墻上還建有魁星閣和岳碑亭。據說此碑鐫刻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所書的七言律詩:“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甕頭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緣何只自迷”。這是岳飛贈予商丘李夢龍的。李曾在五臺山出家,后此詩幾經轉手,墨跡最終流落到了川沙,碑是清道光十二年間所刻。
如果,把歷史推近些,在川沙鎮及周邊地區,還有著黃炎培故居、宋慶齡故居、張聞天故居、吳昌碩紀念館等,近代的著名人物,再一次把歷史連接,并傳承延續,直到永遠!
關鍵字: 川沙鎮 開發區 浦東新區 海岸線 陸家嘴 黃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