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萬松書院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大陸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傳說之一,說的是浙江上虞祝員外之女祝英臺,女扮男裝到杭州讀書。途中偶遇會稽書生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于是就在柳蔭下義結金蘭,而后又同在杭州萬松書院同窗共讀三年有余。求學期間,兩人在學業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相互照應,結下了很深的情誼。山伯生性憨直,始終未察覺英臺為女兒身;英臺卻早已芳心暗許。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嫠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溫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點點滴滴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絕。三年后,祝父催英臺回家。英臺以隨身佩帶的玉蝴蝶扇墜作為信物暗托師母做媒。在離別的quot;十八相送quot;途中,英臺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然不解,后經師母點破才恍然大悟。山伯興沖沖趕往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將英臺許配給上虞太守之子馬文才了。山伯在凄楚悲憤中與英臺quot;樓臺相會quot;,滿腔熱情化作烏有,回家不久即郁悶而逝了。英臺聞之,悲憤不已。結婚當日,向父親提出要先到山伯墓前拜祭,否則寧死不上花轎。祝父無奈,只得應允。英臺在墓前哭祭時,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在狂風暴雨中,墳墓豁裂。英臺縱身躍入,墓包徐徐合攏。過后,風雨頓息,陽光燦爛,山伯英臺化作一對彩蝶飛舞而出,他們的愛情在歷經風雨過后獲得了自由和再生。
quot;梁祝quot;故事最早見于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的《金鏤子》,以后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宣室志》、宋代李茂誠《義忠王廟記》、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入話、清代吳景檣《祝英臺小傳》等都有較詳記述。元代白仁甫以此為題材創作了雜劇,后來我國絕大多數劇種均移植上演,是傳統戲劇的保留節目。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陳鋼將《梁祝》譜寫成小提琴協奏曲,使《梁祝》走上了國際舞臺。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時,將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介紹給各國記者,稱之為quot;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quot;,從此《梁祝》故事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其影響之大堪稱中國民間故事之最。
關鍵字: 萬松書院 書院 杭州 浙江 浙江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