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漁港古城依山伴海的風韻
夜晚別有風韻的石浦古城
古街古韻
石浦漁港古城的中街是一條保留最為完整、古老、奇特、繁華的商貿街,漁商氣息十分濃厚。這條街道建于明洪武年間,雖然它幾經修繕,但仍保留著原有風貌,其內的每塊石板,每一塊磚瓦、每一個依稀可辨的商家店號,都會向你們訴說600余年的風風雨雨。說它奇特,那是因為它用石板、石臺階鋪設,依勢鑲嵌在山坡上,拾級而上,蜿蜒曲折,五道月洞門式封火墻有序地分隔,更顯其獨特特色。說它繁華,那是因為它長不足250米的街道,布列著100余號的大小店鋪,什么山珍海味、綿緞絲綢,錢莊當鋪、煙館妓院、南北奇貨、中藥西藥等應有具有,難怪當地民諺云:“中街石階鑲山坡、五道火墻天上掛、店鋪商號密如麻,門前門后迎百舸”。
碗行街由街上曾有很多賣碗鋪而得名,“街道爬山坡,臺階密麻麻”是它的特點。古人用拾級升降的方法,開筑了這段長147米,落差35米的“s”狀街道。
福建街由福建人在康熙年間創建。讓它出名,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在國際上得獎的電影《漁光曲》。1933年,劇組一行30多人下榻福建街金山旅館。
媽祖廟:漁民的保護神
石浦老城內集中了眾多廟宇,具有沿海地區多神文化的特征。只有媽祖被封為“天后”,這是其它諸神不能相比的。媽祖成為漁民的精神寄托和保護神。
古城主要景觀
石浦保留完整的有4條總長1670米的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組成了古樸的石浦老街。
石浦漁港古城主街:空間封閉連續,臺階高低曲折,封火墻沿巷跨街,層層遞進。集江南古鎮的古樸靈秀和山城漁港的蜿蜒多變于一體。
石浦漁港古城的中街:是一條保留最為完整、古老、奇特、繁華的商貿街,漁商氣息十分濃厚。始建于明代,曾是繁華的商貿街,沿街有商鋪100多家。
后街上有不少老宅,數百年的歷史,歷盡風雨。
關帝廟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漁民為了乞求風調雨順、阻擋海盜而建立;惜字亭則有一段漁民崇尚知識,珍惜字紙的古詩;“大夫第”為清末四品官員院宅,盡顯大戶人家的氣派。
古街精華景點
古城十二館:港城滄桑、耕海牧漁、甕城、關帝廟、宏章綢莊、源生錢莊、大皆春、藝苑、栽興煙莊、侍郎府、當鋪、亞洲飛人。
宏章綢莊:下層以展示昔日綢莊繁榮為主,通過海運碼頭卸貨宏大場面,用模型較全面地反映了海上絲綢貿易在石浦的興旺;上層別出心裁地用綢緞制作600余種,1000多個"中國扣"。蝴蝶傳情、花好月圓、榮華富貴,一顆顆形象逼真的中國盤扣,仿佛看到了女孩子柔情不斷似春水的心靈。
源生錢莊:下層為古時錢莊布置,由帳戶、營業房、庫房等組成,真實反映昔日錢莊營運場面,展示主題為 "錢眼里的趣話",通過造型漫畫、文字等手法,幽默風趣地反映錢文化,給游人以輕松、回味、心靈相通的感受。
栽興煙莊:功能布置為昔日吸食鴉片場所:下層展示煙具和貧民煙館;上層展示舊時象片(罌粟)收割場景和雅致煙館,從一個側面反映吸食鴉片帶來的惡果。整個館的主題定位為“美麗的鮮花、死亡的陷阱”,警示人們遠離毒品、關愛生命。
侍郎府:原為明代五朝重臣、刑部侍郎俞士吉的故居,除了展示俞士吉一生為官的主要功績,還通過完整的明清朝服補子(胸前繡品)陳列,讓游人對古代官品制度有一個感性了解。宏章綢莊:下層以展示昔日綢莊繁榮為主,通過海運碼頭卸貨宏大場面,用模型較全面地反映了海上絲綢貿易在石浦的興旺;上層別出心裁地用綢緞制作600余種,1000多個"中國扣"。蝴蝶傳情、花好月圓、榮華富貴,一顆顆形象逼真的中國盤扣,仿佛看到了女孩子柔情不斷似春水的心靈。
飛人館:石浦人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在祖籍石浦的“亞洲飛人”柯受良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為紀念柯受良不平凡的一生而建的飛人館里,插著國旗的賽車曾飛過長城、飛過黃河、飛過布達拉宮,現在靜靜而臥。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緬懷逝去的英杰,激動感慨之余,你的心中一定會油然而生一股精神力量。
大皆春藥店:是后來在老宅基礎上依原樣恢復的,其中許多實物仍是原來用品,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古老傳統的中藥鋪,仿佛使你沉浸在那個時代的撮藥看病的情景。殺鹿制藥活靈活現,舊社會男女授受不清的陳規陋習,充分體現在"吊籃膏藥"之中,讓我們領略了不一樣的"大宅門"藥文化。
耕海牧漁館:展示的是漁民勞作文化,用實景反映捕魚捉蟹的技巧,頗有趣味性,展示千百年前的魚骨和現代的捕撈及養殖、海螺等景象,是眾多作業中最具特色的景點。另外還有漁民信奉的寺廟、當鋪以及展示現代象山工藝品的藝苑等都別具一格,使人流連忘返,目不暇接。
石浦漁港古城將憑借獨具特色的明清建筑、摩崖石刻、翠島奇礁,得天獨厚的海防文化、海商文化、漁文化、名人文化,敞開海的胸懷,迎接八方來客。
交通
石浦漁港距象山市區30公里,距石浦23公里。游客可在象山客運總站乘車至石浦,在石浦轉車至中國漁村。
自駕車的游客從象山出發可駕車在濱海大道處左轉,行至三岔路口左轉,直行見“中國漁村”景區指示牌左轉,上黃金大道,駛到景區,行車約30分鐘。
關鍵字: 萬里 古城 特色 長三角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