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武平最好的原始森林群落
釀豆腐
武平的街頭巷陌——豬膽肝、珍珠粉、薯包子和釀豆腐
我是一個饞人,但不惡食。
在武平的時候,我努力收集關于閩西美食的資訊,哪怕是集體采風之余,我都會再次走進街頭巷尾,尋找更多的地方特色。閩西美食加上幻想的那種水乳交融的境界,仿佛真的會讓味覺細胞活躍起來。
武平菜肴特點的形成,與當地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系。歷史上的客家早期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由于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閩西八大干”之首便是武平豬膽肝。武平客家人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是多姿多彩。
素有客家風味的珍珠粉,源于三百多年前武平帽村桃溪一帶的民間小吃,將米碾成粉后再用竹篩手工篩成圓形顆粒。燒制過程很簡單,待水開后下到鍋里煮泡片刻再撈起用涼水沖溫,再用涼水浸泡備用,然后再根據食用者的喜好加調配料煮湯。因煮好后的珍珠粉晶瑩剔透,酷似真的珍珠,因此而得名“珍珠粉”。
武平薯包子,一種別具風味的客家美食。它既無包皮,亦不用餡心,主料是“大薯”。
薯包子的誘人香味令許多享受過這一美味的人難忘。據有關資料表明,大薯味甘性平,含淀粉酶、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成分,不僅有豐富的營養,還具有補益脾胃、益肺滋腎和補氣陰、療消渴之藥用功效。
釀豆腐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這道菜是根據北方釀餃子演化而來的,由于南方稻多而麥少,又盛產黃豆,人們便把豆腐當作餃皮釀進肉餡煎煮熟,發現味道特別鮮美,于是便成了客家名菜。武平釀豆腐濃香軟嫩,清爽可口,吃后不忘。
每天早餐桌上的主食還有“簸箕粄”,主要流行于武平及上杭官莊一帶。據當代客家民俗學家王增能考證,此字在古籍《廣韻》里有載,泛指閩西人多種用米漿制成的小吃。其實,每道菜肴均足以長篇概述,每碗小吃更能牽續歷史傳承。看過、收藏過許多閩西作家的書,也總是艷羨閩西作家們手中誕生的關于閩西美食文字,是那么有誘惑的魔力。
關鍵字: 傳統 何仙姑 原始森林 福州市 紅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