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千姿:“黃家蒸籠”的千年風光歷史
黃家蒸籠制作現場
真正形成“黃家蒸籠”產業的是在一九九二年。當時,有位臺灣客商,在外地看到了黃家蒸籠,感覺手藝不錯,就找上門來,要求給他做一批竹蒸籠。那次,全村不但圓滿完成了臺灣客商的訂單,很多年輕人還借著這一成功的啟示,紛紛辦起了自己的蒸籠廠。“黃家蒸籠”從此走了出去,還遠銷日本、美國、新加坡、臺灣等地。
說起黃家蒸籠的風光歷史,黃北勇滿臉自豪。黃家蒸籠工藝從北宋時期由黃家村人黃一府始創,一路走來,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黃家村人制作的日常器用品一度成為宮廷貢品。
黃家蒸籠的制作技藝,看似簡單,卻能使其具備易熟保溫、透氣不餿、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等優點,絕非易事。黃家蒸籠廠廠長黃北拱說,制作一只原生態的黃家蒸籠,從備料到最后裝入底屜完工,先后需要經過盤制腰箍、盤制上下墩、盤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盤制籠蓋、插板、制底屜等八十多道大小工序。一位師傅要花上整整兩天,才可制作出一只裝十五斤飯的“飯甄”。
如今,“黃家蒸籠”從材料加工到成品打磨,有了井然有序的生產流水線;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黃家蒸籠就這樣源源不斷地從工廠里生產出來,打好包裝銷往國內乃至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被外國人譽為無化學毒性的良好蒸熟器,聞名中外。“黃家蒸籠”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在品牌傳承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關鍵字: 歷史 寧德市 福建 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