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珠海節慶民俗
除夕
珠海年終各家各戶均進行大掃除,有的在除夕,有的在“送灶”日,農諺所說:“臘月二十三,動手洗衣衫,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土;臘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土都搬走。”年終掃屋,主婦通常先點亮一盞油燈,叫“長明燈”,掃塵后方能熄滅。繼而買鮮花、盆桔(取桔之諧音“吉”)故置廳內,枝頭掛滿利市,以取吉祥之意。
大年二十九晚,家家戶戶蒸大年糕,包粉角等,新郎親自或出錢請人搭秋千架,俟年初一給村中小孩蕩秋千玩耍,以祈來年早生小孩。
大年三十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出門在外的人也要設法回家。各家門前張貼除舊迎新的紅色對聯。飯前,以各種豐盛的供品祭祀祖宗和神像,燃放鞭炮,全家吃一年中最豐富的團飯。除夕夜煎兩尾鯪魚或塘魚,放在米缸,叫“壓歲”,取其“衣食有余”、“年年有余”之意。米缸貼“常滿”兩個大字,面上放兩個帶葉的桔子和有頭的生菜,每個神位放一封“利市”,年飯后,長輩向晚輩分發“壓歲錢”,置于其枕下壓歲。除夕夜通宵點燈,一家老少,徹夜不眠,稱“守歲”自“交子”開始,競放鞭炮,意為送舊歲,迎新春。此風俗如今隆重而熱鬧,成為一年中較大的節日活動。
春節
“春節”為農歷正月初一,俗稱“做年”。是日,男女老少均用柚葉煲水洗澡,穿著新衣,備好祭品,供奉列祖列宗,到各廟宇拜謁,祈求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安康順利,五谷豐登。早餐吃素,午餐吃“豆撈”(一種用糯米團拌糖,炒花生或黃豆做成的粉果),寓意一年有得“撈”(有錢賺的意思)。鄰里相見相互相恭喜、道賀。已婚者給未婚者“利市”錢。這天,只在村內拜年,親友上門,首先請吃油角、堆碌、糖果、互送桔子。年初一很多禁忌:如不掃地(怕把一年的好運掃掉),不接觸生產工具(怕一年到頭都是勞苦),不摔破家中器具(怕會破財)等。
農歷正月初二日,俗稱“開年”,各家各戶都造發菜、蠔豉、生菜、鯉魚等菜肴,寓意新的一年“萬事勝意”。這天,將大年糕切開三大塊,以示“開年”。其中一塊年糕放在香案供神。出嫁女偕夫帶子回娘家拜年。漁家則在船頭掛上兩尾魚,意取新一年有更多漁獲。之后打開船艙,水澆船頭,并用草火把從船頭至船尾“旺”一通。升起船帆,象征啟航,向大海說一些“去南方,吹南風,去北方,吹北風”之類的吉利話。
農歷正月初三日,為“赤狗日”,傳說赤狗是驃怒之神,遇之則兇多吉少。因此,這天不出門,不宴客,一些地方說正月初三是“赤口日”,不宜交往,以避口角是非,從年初二(不含赤狗日)至年初十,珠海各地普遍有舞獅、演戲等歡度春節的活動。
農歷正月初七為人日,傳說是天晴則有福,天陰則多災。認為這晚有鬼鳥飛渡,家家戶戶捶床打門,以消災驅邪,并在庭院煎食餅,使天不陰,叫做“薰天”。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做響丸互相贈送,表示結緣。這天,除掛燈外,還制作謎語于燈具上供游人猜測,猜中者有獎。鬧元宵從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或十八日。
十三日晚,在宗祠門口燃放炮,分5個堡進行,各堡放炮具體日子不同。放花炮有的堡16個,有的堡30個,放一、二、三炮和尾炮最為隆重,頭炮有3層火箭(二炮2層,三炮1層),8個灼筒(俗稱彩花),及1炮筒。先放火箭,繼由吹管、笛者奏起樂曲,然后點燃炮。“嘭”一聲,炮頭帶著銀紅射向空中,待緩緩落下來時,族里人的爭著搶奪,以搶到銀紅為記,稱為“搶頭炮”,到“炮會”登記,炮會派人逐家送炮,所謂搶到頭炮者預示一年都能行好運,漁民則在正月十五日到十六日集中海邊放花炮,放完炮后就出海捕魚了。
清明節
清明節,是民間祭祖掃墓的節日,故又稱“思親節”。珠海人清明節上山掃墓,稱為“拜山”。全家男女老少來到墓地,為墳頭除草加土,供奉祭品,焚香燒紙,燃放鞭炮。三年以內的新墳是在每年清明前拜山,而三年以后的墓塚則在清時日祭掃,祭品主要有燒豬、鮮蛋、生蔥蒜、糕點、水果等。一些地方進行宗教性的祭祖活動,族長把太公(共同的祖先)留下來的公嘗田的每年作為活動經費。但必須由宗族的所有男丁上山祭“太公”的墳墓,祭祖后各人分得一份燒豬肉和包餅,俗稱“太公分豬肉”。晚上在宗祠擺酒,宴請全族,維系族情。
仲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仲秋節,族外親戚回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從農歷八月上旬,親戚、朋友之間互贈月餅、水果,直至節日為止。新婚夫婿結婚后的第一個仲秋節要到女家送月餅等厚禮給岳母。
中秋晚上賞月,一家人在露天處放上月餅、柿子、柚子、芋頭、香蕉、楊桃、橙子、菱角、芋糕等食品,歡聚一堂慶團圓。在賞月前舉行“拜月”儀式,圓月初上時,焚楮帛香燭和燃放鞭炮,向月亮頂禮膜拜,叫“拜月公。然后吃月餅,飲酒作樂。
仲秋節期間,小孩子成群結隊,提著用彩紙扎成的魚、蝦、西瓜,楊桃、兔等各種燈具到郊外游玩。
80年代后,每年仲秋均舉辦大型燈展出一系列游園活動。
除夕
珠海年終各家各戶均進行大掃除,有的在除夕,有的在“送灶”日,農諺所說:“臘月二十三,動手洗衣衫,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土;臘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土都搬走。”年終掃屋,主婦通常先點亮一盞油燈,叫“長明燈”,掃塵后方能熄滅。繼而買鮮花、盆桔(取桔之諧音“吉”)故置廳內,枝頭掛滿利市,以取吉祥之意。
大年二十九晚,家家戶戶蒸大年糕,包粉角等,新郎親自或出錢請人搭秋千架,俟年初一給村中小孩蕩秋千玩耍,以祈來年早生小孩。
大年三十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出門在外的人也要設法回家。各家門前張貼除舊迎新的紅色對聯。飯前,以各種豐盛的供品祭祀祖宗和神像,燃放鞭炮,全家吃一年中最豐富的團飯。除夕夜煎兩尾鯪魚或塘魚,放在米缸,叫“壓歲”,取其“衣食有余”、“年年有余”之意。米缸貼“常滿”兩個大字,面上放兩個帶葉的桔子和有頭的生菜,每個神位放一封“利市”,年飯后,長輩向晚輩分發“壓歲錢”,置于其枕下壓歲。除夕夜通宵點燈,一家老少,徹夜不眠,稱“守歲”。自“交子”開始,競放鞭炮,意為送舊歲,迎新春。此風俗如今隆重而熱鬧,成為一年中較大的節日活動。
春節
“春節”為農歷正月初一,俗稱“做年”。是日,男女老少均用柚葉煲水洗澡,穿著新衣,備好祭品,供奉列祖列宗,到各廟宇拜謁,祈求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安康順利,五谷豐登。早餐吃素,午餐吃“豆撈”(一種用糯米團拌糖,炒花生或黃豆做成的粉果),寓意一年有得“撈”(有錢賺的意思)。鄰里相見相互相恭喜、道賀。已婚者給未婚者“利市”錢。這天,只在村內拜年,親友上門,首先請吃油角、堆碌、糖果、互送桔子。年初一很多禁忌:如不掃地(怕把一年的好運掃掉),不接觸生產工具(怕一年到頭都是勞苦),不摔破家中器具(怕會破財)等。
農歷正月初二日,俗稱“開年”,各家各戶都造發菜、蠔豉、生菜、鯉魚等菜肴,寓意新的一年“萬事勝意”。這天,將大年糕切開三大塊,以示“開年”。其中一塊年糕放在香案供神。出嫁女偕夫帶子回娘家拜年。漁家則在船頭掛上兩尾魚,意取新一年有更多漁獲。之后打開船艙,水澆船頭,并用草火把從船頭至船尾“旺”一通。升起船帆,象征啟航,向大海說一些“去南方,吹南風,去北方,吹北風”之類的吉利話。
農歷正月初三日,為“赤狗日”,傳說赤狗是驃怒之神,遇之則兇多吉少。因此,這天不出門,不宴客,一些地方說正月初三是“赤口日”,不宜交往,以避口角是非,從年初二(不含赤狗日)至年初十,珠海各地普遍有舞獅、演戲等歡度春節的活動。
農歷正月初七為人日,傳說是天晴則有福,天陰則多災。認為這晚有鬼鳥飛渡,家家戶戶捶床打門,以消災驅邪,并在庭院煎食餅,使天不陰,叫做“薰天”。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做響丸互相贈送,表示結緣。這天,除掛燈外,還制作謎語于燈具上供游人猜測,猜中者有獎。鬧元宵從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或十八日。
十三日晚,在宗祠門口燃放炮,分5個堡進行,各堡放炮具體日子不同。放花炮有的堡16個,有的堡30個,放一、二、三炮和尾炮最為隆重,頭炮有3層火箭(二炮2層,三炮1層),8個灼筒(俗稱彩花),及1炮筒。先放火箭,繼由吹管、笛者奏起樂曲,然后點燃炮。“嘭”一聲,炮頭帶著銀紅射向空中,待緩緩落下來時,族里人的爭著搶奪,以搶到銀紅為記,稱為“搶頭炮”,到“炮會”登記,炮會派人逐家送炮,所謂搶到頭炮者預示一年都能行好運,漁民則在正月十五日到十六日集中海邊放花炮,放完炮后就出海捕魚了。
清明節
清明節,是民間祭祖掃墓的節日,故又稱“思親節”。珠海人清明節上山掃墓,稱為“拜山”。全家男女老少來到墓地,為墳頭除草加土,供奉祭品,焚香燒紙,燃放鞭炮。三年以內的新墳是在每年清明前拜山,而三年以后的墓塚則在清時日祭掃,祭品主要有燒豬、鮮蛋、生蔥蒜、糕點、水果等。一些地方進行宗教性的祭祖活動,族長把太公(共同的祖先)留下來的公嘗田的每年作為活動經費。但必須由宗族的所有男丁上山祭“太公”的墳墓,祭祖后各人分得一份燒豬肉和包餅,俗稱“太公分豬肉”。晚上在宗祠擺酒,宴請全族,維系族情。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仲秋節,族外親戚回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從農歷八月上旬,親戚、朋友之間互贈月餅、水果,直至節日為止。新婚夫婿結婚后的第一個仲秋節要到女家送月餅等厚禮給岳母。
中秋晚上賞月,一家人在露天處放上月餅、柿子、柚子、芋頭、香蕉、楊桃、橙子、菱角、芋糕等食品,歡聚一堂慶團圓。在賞月前舉行“拜月”儀式,圓月初上時,焚楮帛香燭和燃放鞭炮,向月亮頂禮膜拜,叫“拜月公。然后吃月餅,飲酒作樂。
仲秋節期間,小孩子成群結隊,提著用彩紙扎成的魚、蝦、西瓜,楊桃、兔等各種燈具到郊外游玩。
80年代后,每年仲秋均舉辦大型燈展出一系列游園活動。
關鍵字: 廣東 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