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堂聯的文化內涵
堂聯是指祖祠內的楹聯,它直接黑漆裱刻在祖祠上堂龕臺兩邊紅柱上。客家姓氏堂聯的文化內涵較之其他族系堂聯更為豐富,由于其歷史上的成因和客家人所處的自然、社會環境,孕育出獨特的堂聯文化。客家人幾經遷徙,顛沛流離,披荊斬棘,到南方開拓,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客家人到來之前,肥沃富庶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已被土著或先行徙居民系所占,他們只好向荒山野嶺進軍,故現今客家居住地多是交通閉塞的貧困山區。客家先民中不乏中原士族,有著良好的文化素養,傳統文化在客家民系中積淀深厚。因此,客家堂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客家現實社會生活碰撞而產生的人文心態的表露。
客家堂聯的文化內涵:
一、追根溯源,尋根問祖。
作為身在異客的客家人,有著強烈的懷念故土的情緒。因此,這種堂聯稱為“尋根聯”。尋根聯最為普通,幾乎每個姓氏祖祠中皆可見到,而且書置于最為顯要的位置。警示后人勿忘祖根,了解本宗族的來龍去脈,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堂聯中的強烈反映。如興寧石氏“萬石流衍”家祠堂聯:
肇基河南遷基江南建基閩南擴基嶺南年近三千歷史;始祖厝公遠祖奮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萬石流衍。
二、顯揚祖德,激勵后生。
客家人喜歡懷舊,但不是消極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一類傷感的懷舊,而是以歷史作鏡子,昭示后人繼承光榮傳統,積極奮進。此類家族堂聯的內容,與本姓氏的歷史淵源、家族歷史名人的功德、聲望緊密相關,各姓氏有著其特殊的內容。以祖先的豐功偉績激勵后人重振家聲。興寧石氏對祖上的文治武功,赫赫聲望則屬于這類。
昔日三稟九秀以罕為貴翰林欽賜常夸耀;今朝萬紫千紅見多不奇玉樹開花未聞香。
三、艱苦創業,勤儉持家。
客家人南遷的過程,是一部艱苦奮斗的歷史。刻苦勤儉,是客家人最為優秀的品質之一。在這方面,廣大山區的客家婦女表現特別突出。她們艱苦卓絕、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精神,歷來為中外人士所贊揚。惡劣的自然環境,需付出數倍于魚米之鄉人民的努力方能裹腹。各姓氏訓勉勤儉的堂聯隨處可見。豐順縣建橋圍張氏榮封第堂聯:
為創業守成人都須處處關心吾輩可稟斯言方可期榮宗耀祖;理讀書耕稼事總要時時立志爾曹能遵此意便堪稱肖子賢孫。
四、樂觀豁達,情操高尚。
客家人長途跋涉,櫛風沐雨,定居閩、粵、贛山區,披荊斬棘,胼手胝足,艱苦創業,他們在克服自然界、社會上的種種艱險的歷史進程中,逐漸錘煉形成客家人特有的性格素質、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他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自得其樂,視窮山惡水為綠水青山。這種健康的情操、樂觀的態度、積極向上的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一種表現。蕉嶺縣淡定村培遠堂(丘逢甲故居)楹聯:
西枕廬峰東朝玉筆山水本多情耕讀漁樵俱適意;南騰天馬北渡仙橋林泉皆勝境同藏出處盡隨心。
五、讀書為本,重教崇文。
客家人對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奉為信條,尤其是對孟子所言“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篤信至深。這種重教化,著力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優良傳統,無疑對今天的科教興國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客家文化普及,人才輩出的歷史淵源。興寧縣寧新大圳羅氏四角樓勸讀聯極為典型。中堂聯:
讀書好積德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六、愛國愛家,報郊祖國。
客家人因中原戰亂被迫不斷南遷,飽嘗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痛苦,從中孕育出愛國愛家、頑強奮斗、尋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客家人在歷史上英雄輩出,近代以來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不少成為中流砥柱。諸如鴉片戰爭時期廣東水師提督、抗英名將賴恩爵,1882年前后抗法英雄、黑旗軍司令劉永福,中日甲午戰爭抗日保臺領袖丘逢甲,愛國詩人、維新改革思想家黃遵憲,抗日烈士羅福星(1912年臺灣抗日)……葉挺、葉劍英,不勝枚舉。“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客家社會的土壤中孕育出一代代愛國英豪。客家宗祠祖屋中,愛國愛家內容的族訓堂聯比比皆是。福建永定林氏振成樓堂聯:
振作那有時少時壯時年老時時時須努力;成名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七、血脈相連,情系中華。
臺灣、香港是中國的神圣領土,由于歷史原因,香港與祖國分離了一個多世紀,臺灣與大陸尚未統一。1997年7月1日,香港已實現回歸,大陸和臺灣的統一也不會遙遠。多少年來,身居香港、臺灣的人民祈盼團圓,雖然深圳河劃界、海峽相隔,而香港、臺灣人民與祖國人民情相依,“……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心依然是中國心”。這是現代歌詞,而居住在香港、臺灣的客家人的堂聯,早就道出了他們情系祖國的心聲。香港羅氏公祠堂聯:
瀛海衍宗枝系出豫章一脈淵源承故郡;香港崇昭穆祠成元朗八方祀事啟新基。
臺灣苗栗銅鑼羅氏豫章祠堂聯:
派衍連城敢云聲價千金重;系開郯國還念恩流一脈長。
八、仁愛處世,以禮待人。
客家人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總是以“客人”的身份入主異地,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除頑強斗爭的一面外,還有仁愛處世的另一面。客家人的處世哲學,尊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以“仁”為本,以“禮”待人。在客家族群中,具有敬老愛幼、知上知下的良好風尚。我們進入客家村寨調查,主人們總是熱情地招呼喝茶,捧出他們認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們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主張“以和為貴”。興寧縣大坪布路楊氏善慶圍堂聯勸人處世更為直截了當:
忍人讓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壽;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點天理積子積孫。
關鍵字: 歷史 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