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寫真:廣東陽江傳統龍舟競渡
廣東陽江的民間龍舟競渡,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天監期間(公元六世紀)沿襲至今,已走過兩百多年歷程。隨著端午節的臨近,參加廣東陽江“龍舟競渡迎奧運”的十二路民間龍舟代表隊,目前正厲兵秣馬嚴陣以待。
連日來,記者就此采訪了幾位老“龍種”(當地龍舟協會的執事者,“龍種”之意為將“龍”的“種子”傳承),深入了解廣東陽江傳統龍舟競渡活動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蘊。
據相關史料記載,廣東陽江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天監期間(公元六世紀)已有船往返于廣州,唐朝時開始在陽江進駐水軍。陽江城依靠漠陽江,水運往來十分頻繁,當地每年端午憑吊屈原的風俗和陽江民間的龍舟競賽活動,在梁、陳、隋朝時期已十分盛行,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辦龍舟競渡活動。
據了解,早期的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廷活動,而到了明、清兩代已漸入民間,開始了廣東陽江龍舟競渡的鼎盛時期,由此發展成為今天的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
逆水賽龍舟又稱“逆水賽舟”,是廣東陽江民間傳統龍舟競渡方式與外地的最大區別,其含義更多是體現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體現一種敢于逆水而上爭撥頭籌的膽略和氣概,更利于磨練人的意志和斗志。
“四月八,龍船挖”。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前后,“龍種”就組織“壯丁”(龍舟賽運動員)把“滟”(賽后藏龍船的方式)在附近河涌的龍舟挖起,修整一番,裝上龍頭、龍尾便開始競渡訓練。龍舟協會在河岸搭起龍舟棚,插上彩旗,貼上對聯,敲鑼打鼓迎當地神廟的“行宮”或宗祠祖宗神牌駐棚內供奉,又傳香于龍舟頭,以示神袛進駐了龍舟。
農歷五月初一早(龍舟進水之前),各龍舟協會要舉行由民間法師主持的莊重的“祭龍”儀式,先“旺龍”,給龍頭點睛、梳髻、梳須,然后讓童男童女和艄工、鑼鼓手先后上船,“龍種”披紅帶花坐到龍舟的前艙,“壯丁”們在持“龍珠”者的引導下,每兩人持一根橫木,分別穿在龍船底部,再劃到附近河埠竹林采青,然后才外出參加競渡。
當地的老“龍種”稱,龍舟進水之前一定要擇好吉日,還要走足“滑龍”(把龍身擦光滑)、“油龍”(用豬油把整個船身涂得滑澤發亮)等程序,待吉日良辰到來,再為龍舟裝上龍首龍尾,將船體平架在高于地面的“龍枕”上,把龍首、龍尾用精良木材做的“龍揼”支撐著。
關鍵字: 代表隊 傳統 廣東陽江 朝天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