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文物古跡
珠海文物古跡拉塔石炮臺 位于拱北炮臺山。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去了對澳門的軍事控制權以后,于1841年修筑拉塔石炮臺,派把總率兵駐守兼管關閘汛務。1849年8月22日,關閘龍田村發生了沈亞米等青年刺殺澳門總督亞馬勒事件。25日,澳葡當局在英、法、美等國的支持下,悍然進攻關閘地區,并攻占了拉塔石炮臺。1890年,廣州府前山海防軍民同知蔡國楨面對葡萄牙人向前山、灣仔、橫琴等地擴張及軍事挑釁,不畏強暴,毅然領兵收復拉塔石炮臺,隨即加強陸地、水域的布兵設防。在此后清末民國的半個多世紀里,拉塔石炮臺曾是邊防軍事重地,又是中國海關拱北關陸地緝私總部,1949年11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 梅溪牌坊 位于前山鎮梅溪村,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和十七年(1891),是清光皇帝御賜首任清政府駐檀香山總領事陳芳的古建筑物,為廣東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陳芳(1825-1906),前山鎮梅溪村人。1849年因家貧飄洋到檀香山謀生,經營蔗糖致富,成為檀島第一個華人百萬富翁,后任清政府駐檀香山總領事。1890年,陳芳落葉歸根,回故鄉定居,他樂善好施,扶危濟難,賑災修路,整繕村容,興辦教育,為鄉里所稱贊,頗得朝廷歡心。光緒皇帝遂兩次御賜“樂善好施”、“急公濟義”題額之石制旌牌樓四座(文革中被毀一座),以銘嘉勵。牌坊以純花崗巖作材料,榫卯構造,雕以瑞獸、花果、人物、八仙等,鐫刻“圣旨”、“急公好義”等字。其中西合璧的藝術造型,恰到好處的建筑力學應用,氣勢雄偉壯觀,為嶺南罕見的精美古建筑。它與村內的涼亭、祠廟、廬墓、桃榔、山川、田園交相輝映,別具風韻。淇澳白石街位于淇澳島上,用花崗巖石板三塊并排鋪路,清道光十三年(1852),英國殖民主義者意圖利用珠海淇澳島金星門要塞位置,設立對華走私和進行侵略活動的據點。侵略者在這里搶糧奪牛,無惡不作。如今淇澳村里的“搶牛巷”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強盜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憤慨,組織起來打擊侵略者。英船不甘心失敗,糾集了十五六只船,繞島闖入北面的淇澳灣,用幾十門炮火轟擊天后廟和鐘氏宗祠。淇澳村的幾百名村民在鐘九霞的指揮下,在村北要道天后廟附近壘起沙包,筑起炮臺,以土炮和銅炮奮起還擊。在淇澳村民的猛烈打擊下,侵略者被迫舉白旗投降,并賠償白銀三千兩,村民將賠償所得的銀兩鋪筑了一條2000米長的石板街,取名“白石街”。淇澳島沙灣古遺址 位于淇澳島東部。1984年文物普查中在這里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物,成為廣東省境內屈指可數的歷史年代較早的古文代遺址之一。其中一件文物為由三道刻劃縷點花紋作為裝飾的圈足盤,為省內考古首次發現。據中科院測試,其所處年代距今4,450多年。前山寨城墻 位于前山鎮逸仙路,始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用石頭和夯土擴建為規整的軍事城池。周圍475丈,高9尺,厚3尺,每20丈增筑一子城。有3門:南門“前豐”,東門“物阜”,西門“晏清”,北邊倚山不設門。城墻上有哨樓、炮位。城內設有衙門、兵房、軍裝局、火藥局和演武亭。駐守寨城的最高武官明代是參將,清康熙三年(1664)設副將,乾隆八年(1743)改為廣州府海防軍民同知,統領番禺、東莞、順德、香山等地的軍事戍防。隨著拱北海關對外通商,城內駐軍逐步撤出,隨之成為貿易城市和民居。現存北墻136米,南門20余米。在300多年的歷史中,前山寨城曾為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的尊嚴與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1986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灶萬人墳 位于三灶鎮竹瀝村瀝山腳下。“三灶島三·一三死難同胞”是日寇慘殺中國人民的歷史鐵證。蘆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1月17日,日軍6,000多人在三灶島蓮塘灣登陸。隨即于島的南部建飛機場,并設立以騰田中將為首的海、陸、空軍組成的司令部,把三灶作為侵略華南的軍事基地。日軍為其軍事上的需要,在三灶島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淪陷8年中,被日軍殺害的有2,891人,餓死3,500多人,同時從朝鮮、臺灣以及萬山、橫琴等地抓來建機場的3,000多名民工亦慘遭毒手。日本投降后,逃離的群眾陸續返島,收拾死難同胞骨骸并葬于上茅村東。1948年,由當地華僑和港澳同胞籌款修建了“萬人墳”。萬人墳曾于1969年和1979年作過重修,其中1979年將骨骸葬于竹瀝,1983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蘇曼殊故居 位于前山鎮瀝溪村。蘇曼殊(1884--1918年),原名玄瑛,字子谷,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學家。他的故居在瀝溪村蘇家巷內,原是他祖父蘇瑞文所建,為青磚土木結構小平房,面積40多平方米。蘇曼殊生于日本,6歲至13時,返故里就讀于簡氏宗祠,深得啟蒙老師蘇若泉的鐘愛。1984年,蘇曼殊故居曾作為僑房維修過。1986年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蘇兆征故居 位于淇澳島淇澳村。蘇兆征(1885--1929),珠海市唐家鎮淇澳村人,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偉大先驅。早年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參與和領導了香港海員大罷工和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在中國革命歷史的歷程中,發揮了一系列重大作用。其故居乃其祖父于清朝道光年所建。青磚土木結構,面積64平方米。故居于1979年12月17日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在1985年蘇兆征誕辰100周年紀念之際修葺開放。屋內陳列有蘇兆征當年用過的燈盞、瓷碟、鐵茶壺和其他一些生活用品,還有蘇兆征從事革命活動的部分照片。唐家共樂園位于香洲北側8公里處的唐家灣,為清代外交大臣、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的私人花園。共樂園始建于1910年,當時稱為小玲瓏山館。占地500多畝,用了6年時間分期修建而成。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共樂園已發展成具有歷史景觀、文化、科學內涵的景點,它集知識性、趣味性和休閑渡假于一體,是珠海市重點文物保護景點,是廣東省唯一國家級生態保護區珠海的生態保護示范點。園內的古跡主要有:石牌坊(刻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良言警句)、觀星閣 (唐紹儀觀測天象的地方),田園別墅(唐紹儀的住所),蓮池九寸龍,六柱亭(幾立山巔,站于亭中可見伶仟洋)、暖房、信鵲巢、網球場等。收藏的文物有:黃蠟石(唐紹儀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名貴石種)、戥魚石(清代廣東武林高手唐家六作魚定擔回家的三百斤麻石)、鐵鐘(特訂的鑄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大鐵鐘)、石刻、石獅子、花盆等。 后期園內還建有九曲橋人工湖、解放萬山群島紀念牌、碧海餐廳。唐紹儀先生對珍稀植物濃郁鐘情,他出任東南亞國家使節時,從異國帶回大量的珍貴花木和奇石,現園內保留的古名樹有:盤石孤椿、美人樹、桃花心才黑松、羅漢松、洋白蘭、木桂子、合歡、橡膠樹、茶花等。共樂園是桃花心木、黑松首先引人中國的地力即將建成的珍稀植物引種園、科普植物園,綜合服務區進一步充實了共樂園的內容。 張世杰墓 位于斗門縣井岸鎮黃楊村后面的黃楊山“也”字形山坡上。為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由香山縣知縣張汝霖捐資修成的。墓座西朝東,占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嶺,兩道曲折的左右擺手,三級拜臺,金井,一對墓表,前有兜士。墓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樞密副使越國張公諱世杰之墓”。張世杰(?--1279),南宋抗元將領,宋亡三杰之一,1279年,宋、元崖山大戰中,宋軍失敗,將領張世杰奮力突圍,不幸在海中遇臺風翻船溺死。 中山亭前山中山亭是中國唯一的由孫中山先生親自持鋤奠基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建筑物。它座落在前山鎮東北梅花村后山坡上、廣珠公路旁,始建于1921年。現為珠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先生于1912年4月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后,致力于社會革命,赴南方各省考察,經由南京取道香港、澳門返回故鄉——香山縣翠亨村,5月27日上午在前山出席了這一帶萬余人舉行的歡迎會,并即席發表演講。會上,鄉民們商議建一座涼亭,以錄志此事,孫中山先生欣然同意,并為之奠基。十多天后即建成一座磚木結構的四柱亭。翌年秋,該亭為臺風毀,1923年重建,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正式命名為“中山紀念亭”,1986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之際,對中山亭進行了修茸。竹仙洞 座落于珠海灣仔鎮與南屏鎮之間的南灣大道西側,是珠海市重點旅游區之一, 素有“山青、水秀”之稱,到過竹仙洞的人都被她的怪石嶙峋、竹松蓊郁、澗水瀠洄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竹仙洞原稱"足仙洞",傳說曾有一位赤足大仙在此修練得道,在"滴水巖上嵌下足印",故稱"足仙洞",后因這里"竹成林","足"與"竹"諧音,被稱為“竹仙洞”。 竹仙洞風景秀麗,花木郁蔥,疊石成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景區內竹仙洞摩崖群于1986年被珠海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里我們可欣賞到"鴻翔鶴聚"、“洞天福地"、"登高望遠"、"俗客不來"、"云路"、"覺步"、"紫門"、"桃園"、“借問牧童何處是,竹溪轉道有桃園"等勝景,還有名師巧匠雕琢成的"睡童"、"十二生肖"、"洞虎"、"猴山"、 "清泉石上流"等十三幅巧奪天工的雕群像。觀音廟、八仙廟、土地廟等古廟宇更是每逢節假日善男信女燒香拜佛、求簽問卦的好地方, 現建景點還有白
關鍵字: 軍事 清政府 澳門 珠海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