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之旅之涯門
崖門是南宋亡國最后一場血戰的古戰場。事隔700多年,如今古戰場范圍已不可考,今指以古井鎮官沖村一個無名小丘為中心,北起銀洲湖,南至崖門口,方圓數十里的水陸區域。當地長者還可依稀指出宋末演兵場、架馬坪、古碗窯等荒蕪遺址。據歷史記載,宋朝自高宗趙構南遷臨安(今杭州),國力漸弱,金、元先后入侵,朝廷不思抵抗,只想通過議和求得茍安。至恭宗趙顯登位(1274年)一年多,元兵即侵入臨安。趙顯派人奉鎮國玉璽出降,帝、后、王、臣盡為俘虜。只度宗之淑妃楊氏攜二子趙昰、趙昺出走。他們逃到溫州,宋舊臣蘇劉義、陸秀夫、張世杰等,相繼出兵至溫州保衛。1276年5月,張世杰等擁趙昰即位(端宗)于福州,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皇太后。后來元兵追到福州,帝昰逃到潮洲。不久,元兵又追到潮洲,帝再次南逃,1277年12月,帝逃到井澳;1278年3月到硇洲(今湛江南之硇洲島)。4月,帝昰病死(年11歲),群臣又立昺即位于硇洲。昺才8歲,以陸秀夫為左丞相,文天祥為右丞相,張世杰為太傅。6月高雷失守,張世杰認為新會崖山高40余丈,方圓80余里,與湯瓶山(古兜山)對峙如門,門外是大海,非舟揖不能至,可據守。于是帝昺遷行都于新會崖山。當時有軍民約20萬,張世杰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宮30間,建軍屋3000間,建立行朝草市,正殿名慈元殿,是楊太后與小皇帝趙昺臨朝議政之地。又加封文天祥為信國公,在外擴充軍備,建立抗元據點;封太傅張世杰為越國公,在崖山率兵護駕;丞相陸秀夫主持政務,籌集錢糧,詔各地勤王。君臣據守,以圖中興。9月葬端宗于崖山,稱“永福陵”。10月,元軍元帥張弘范(張世杰叔父張柔之子)率海軍由閩入粵,破崖山外圍宋軍據點。文天祥兵敗于潮陽,被元軍俘于五坡嶺,囚禁在敵船上。1279年正月,張弘范率兵占據崖山海口制高點,元軍副帥李恒率兵追至崖山之北,兩軍形成南北合圍之勢。張弘范迫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不答應,曰:“吾不能救父母,反教人叛父母乎?”揮筆作《過零丁洋》,自述四年來的戰斗經歷,表達以死報國的決心。詩曰: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關鍵字: 臨安 歷史 古井鎮 杭州 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