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倒鼎湖水四溢
廣東肇慶的氣溫,高達攝氏34度。攝氏34度,對于習慣了東北天氣的我來說無疑很熱了,盡管已經是一身夏日的裝束,但潮濕的悶熱猶如洗桑拿一樣汗臉流滿面。 盡管天氣悶熱,還是忙里偷閑,爬了一趟被譽為“嶺南第一名山”的鼎湖山。 鼎湖山,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境內。 山門上的“鼎湖山”三個字,是葉劍英元帥的墨寶,因我曾是軍人而倍感親切。 鼎湖山,在北回歸線上,為茫茫沙漠或稀樹草原,而在北緯23°10′、東經112°34′的地方卻是一片綠洲,象一顆璀璨的翡翠鑲嵌在這條北回歸沙漠帶的末端,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 鼎湖山之名,是因山勢像鼎而山上有湖而得名。據《鼎湖山志》記載:“鼎湖中峰圓秀,兩山角立,左右山麓諸峰三歧,若鼎峙焉。”山如倒鼎 湖卻四溢。 鼎湖山,層巒疊翠,飛瀑流泉,鳥語花香。最高的雞籠山頂海拔1000.3米,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分布著溝谷雨林、常綠闊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森林類型,被譽為華南生物種類的“基因儲存庫”、“活的自然博物館”,1956年成為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并為國內負離子含量最高的地區。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走進景區,深深地呼吸著各種植被散發出的清新之氣,猶如進入了一個碩大的氧吧,讓人如癡如醉。坐在寫著“嶺南第一洞”高臺上的彌勒佛似乎看著我一個勁兒傻笑著,不知是笑我癡呆的樣子,還是笑我陶醉的神情。 我沖著傻笑著的彌勒佛做了個鬼臉后,沿著依溪流而建道路前行。 對嶺南的花草樹木我十分陌生,很多都叫不上名字,但在東北室內盆栽的滴水觀音卻生長在山角和水邊。 溪流的水,是清澈的,潺潺地流淌著。 一塊大石上,刻著古大存的“鼎湖山曉望”的詩句。古大存,廣東長樂(今五華)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第十一軍軍長,中央黨校一部主任,中共東北局組織部副部長,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部部長。建國后,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副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等職。 沿著溪流而上的道路前行,隨處可見大石上刻著草書、隸書、行楷等書法作品,猶如一通通碑刻,述說著鼎湖山的歷史。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寫著草書的石頭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寫著隸書的大石頭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寫著行楷的大石頭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途徑,泠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蹦跳的身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 進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脈,前后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涌,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使人對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留下了無限遐想。 沿著溪流而上的道路前行,就會看到孫中山曾經游過泳的飛水潭。 飛水潭,因山上的湖泊如像一鍋溢滿的沸水,出于處下的崇高追求,不顧艱難險阻,一瀉千里,百折不撓地奔向了海洋。 飛水潭,空氣負離子含量最高處達105600個/cm3,為全國之最。 望著飛水潭,使我想起了老子關于水的論述:“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山泉作嬌兒之態,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亭已破舊,無可駐目之處,惟亭內一楹聯:“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深得此中精神,令人點頭會意。 站在亭前望去,滿眼一片濃碧。遠近高低,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一層一層,直向山頂推去。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滿苔痕,點點鮮綠。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越向高處,樹越密,綠意越濃,泉影越不可尋,而泉聲越發悅耳。 沿著山路拾級而上,遁入老林,見一木棉與荔枝根虬合裘而眠,謂姻緣樹,樹上纏滿癡情男女結扎的紅絲。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位于鼎湖山中部偏東的山谷中,座西面東,具有濃重的東方建筑藝術特色。明崇禎六年(1633年),在犄和尚來到蓮花峰,視若佛地,于是結草為庵,取名蓮花庵。兩年后,棲壑大師應邀到蓮花庵當住待,大興土木,把緩坡削成七級,倚山勢構筑五層殿宇,計有大小殿堂100多間,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可見規模之宏大。寺宇建成后,棲壑大師見周圍霧靄裊裊,加之山頂有湖,“天將雨,湖先出云”,遂將蓮花庵易名為慶云寺。慶云古剎,質樸而寬宏,莊嚴而典雅,雄偉而肅穆。寺內,文物古跡甚豐,如舍利子、千人鑊、大銅鐘、白茶花樹、平南王法座、《磧砂藏經》、百梅詩碑、梅花圖碑刻,慈禧太后的“敕賜萬壽慶云寺”牌匾等。還有菩提、木樨、古梅、紅棉等古樹名木,鼎湖十景中的“菩提花雨”、“方池印月”、“塔殿香風”諸景均在寺內。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的華表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噴水的烏龜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山門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山門一角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大殿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內聚寶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大殿脊梁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春雨,淋濕了慶云寺前干枯的木棉,卻打不濕鼎爐上的香火。寺邊林木參天,但據說樹葉從不飄落飛檐,直奔塵土。據說西向還有個更老舊的白云寺,但因藏身自然保護區,已是人跡罕至,不知那入定的老方丈還記不記得今世的孽緣。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內泉水流淌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慶云寺內泉水涓涓流淌,如彈著似哭非哭的古箏,傾訴著悟空人少的悲泣。 沿著山路而上,就看到了山頂的湖。山頂的湖,名為天湖。盡管名稱十分響亮,但湖確實不大。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站在橋頭,眺望對面,就是幽深的蝴蝶谷。 蝴蝶谷,山中有谷,谷中有泉,山澗兩旁蝶舞翩躚。蝴蝶谷是典型的亞熱帶溝谷雨林,古木蔥蘢,是蝴蝶棲息繁殖的理想場所。這里的蝴蝶五彩繽紛,多得讓人目眩,珍稀野生蝶種繁多,在此看蝶戀花,與蝶共舞,是為人生一大樂事。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沿著山路繼續前行,來到了寶鼎園。 寶鼎園,座落于鼎湖山的天湖景區旁,以展現中國古代鼎文化為主題,將中國的青銅器鼎、鼎文化與自然和山水文化融為一體。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進得園門,一塊巨大的硯臺撲面而來。這,是世界最大的硯——端溪龍皇硯。 再往上走,就會看到世界最大的鼎——肇慶九龍寶鼎。九龍寶鼎,口沿下有三組對稱龍紋,為六龍,就上三足頂端有三個大龍頭,共有九龍。鼎身以失蠟法整體鑄成,鼎高6.68米,口徑5.58米,重16頓,為世界之最。
關鍵字: 葉劍英 廣東省 廣東肇慶 水 肇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