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的“林木情結”
住慣了木樓的侗家人,在新建的鋼筋水泥樓房上會搭上一個竹木泥瓦的棚子。山林、鼓樓、風雨橋、木瓦頂棚……舉目皆是的林木、木建筑、木工藝品顯露著侗家人對林木的獨特感情。
三江的侗家人種樹的熱情很高,成堆的各類林木、果木苗被擺在市集上販賣,購買的鄉民絡繹不絕。一位來趕集的侗族老大媽,以2角錢一株的價格買了100株杉樹苗,分成兩小捆,用根扁擔挑了往家走。“20-30公分寬的杉樹能賣到50多元一株,多種樹也能致富啊”,一名正在挑選樹苗的鄉民對記者說。三江是廣西的林木資源大縣,林木生產是這個縣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縣林業局的資料顯示,2006年三江縣植樹造林2289公頃,完成全年任務的107%。
在三江,“有村必有鼓樓,有寨必有風雨橋”的說法并不夸張。鼓樓、風雨橋是侗族的標志。這里有世界最大最高的三江鼓樓,四根每根近30米高的主柱都是完整的杉木,樹齡最長的達208年,最短的也有125年。這里還有譽滿中外的程陽風雨橋,集橋、廊、亭于一身,不用一顆釘子,僅以木榫相接連,卻穩固地矗立了近一個世紀。參加設計建造、修繕這兩大著名建筑的侗族民間木工楊似玉,則更為傳奇。楊似玉說自己不用畫筆和圖紙,心中就有一座風雨橋。每至修造,先以木棍搭成模型,再按比例放大便能造出精美牢固的樓橋。侗家以木料為主的建筑技藝之高超可見一斑。
三江的侗家人不僅種樹、用樹來建房造樓,還玩木頭。他們從樹上不僅發掘出了經濟價值,還發掘出了人生境界。每年全縣評選“十佳民間藝人”候選者便有近50人。
“對木工藝的民間傳承,恐怕在全國也沒有幾處能出三江之上。我們這里搞木頭的人多得很。”65歲的楊再吉在縣城的福祿寺外搭了個木棚子做木刻工藝品。“給我一個正面的畫像,我能把整個人給你刻出來。”老楊笑著說。
許多人出木頭、出高價讓老楊幫刻像,大多被他回絕。原本可賣上萬元一樽的刻像,老楊只向訂購者收取幾百元用作生活之資。為了安心搞雕刻,老楊和老伴一起搬進了這個小木棚。昏暗的木棚里,老楊借著從窗戶漏進來的一點光對他的作品反復琢磨。“沒有競爭,只有快樂。”心平氣和的老楊陶醉得忘我。
據介紹,今年三江縣還將人工造林10000多畝。充足的林業資源,濃厚民族特色讓三江侗家人繼續著獨特的“林木情結”。
關鍵字: 三江 工藝品 新建 林木 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