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俗風情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數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步形成了本民首長獨有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服飾有別于其他民族,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后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黎族婦女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繡花,并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下穿桶裙,頭發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銀簪。
黎放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紅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優質、堅固耐用的格木。船底形屋又有鋪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門開在房屋的兩端。鋪地形的地板以石頭墊高,離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樁支撐,離地面6尺,上面住人。
黎族的歷法與漢族不一樣,有本民族的歷法,以12天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種動物命名,順序是:雞日、狗日、豬日、鼠日、牛日、蟲日、兔日、龍日、蛇日、馬日、羊日、猴日,周而復始,盛行的節日在:春節、元宵、三月三、端午節、七月十五的鬼節、中秋節、冬節(冬至日)等,其中以春節最為隆重,其次是三月三。
海南冼夫人文化節(軍坡節)
鬧軍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風情習俗。較大的軍坡廟會有梁沙婆祖軍坡、萬寧龍滾芋頭軍坡。軍坡節時,村中都要選一個較大的場地來“裝軍”演戲,販售土特產。
軍坡分“公期”和“婆期”,主要是祭祀祖先和歷史人物的民俗活動。鄉村的“公期”和“婆期”時間不一致,各自供奉神主也不同,一般以一鄉或一村為單位,每到公期或婆期的軍坡節,村民必大搞祭祀,扛供奉的公祖婆祖巡村,請親朋好友來家中作客,不論是認識與否,只要過了門的就是客了,招呼十分熱情,甚至勝過春節年飯。村中組織來的舞獅舞燈隊到各家中去拜祭,敲鑼打鼓,熱鬧非常。入夜,各家各戶湊份子請戲班劇團來上演瓊劇,連續幾晚,大過戲癮。這時期,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裝神穿腮等舉行一些獨具海南的地方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動,讓人大開眼界。
關鍵字: 歷史發展 服飾 民族 海南